绍兴话大贫是啥意思绍剧发源地在老城

  老一辈人都知道,绍兴城内有三埭街,即永福街、唐皇街和学士街,为旧时堕民的聚居之所,现位于新建北路以东,中兴北路以西,胜利东路与劳动路之间。为何这块方圆不足二里的区域原先的居民叫作堕民?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职业特点怎样?

堕民的由来

  

  堕民,绍兴话叫“大贫”,是旧时比普通平民还低等的群体。他们不能与普通人杂居通婚,更不能读书、科考、做官,可谓“百姓中的百姓”。关于堕民的由来,有于越“野合”说,春秋“降民”说,唐朝“乐师被遣”说,宋时“叛宋降金被贬”说,尽管版本不一,众说纷纭,但堕民祖先均因罪遭贬的说法却基本保持一致。

  由于处在社会最底层,堕民没有政治权利,无法拥有社会资源,以操持别人不愿做的所谓“贱业”为生。他们中的女性被称为“老嫚”,从事红白两事和四时八节的服务业,如新娘出嫁时的绞面、陪送,又如老人寿诞时的携扶、祝寿,会说许多好听的恭维话。至于男子的职业,大体有抬轿、收废品、制糖、纸扎业、理发、养公猪等。

  据民国廿五年()编的《浙江新志》记载,“绍兴堕民的职业有:屠夫、抬轿、剃头、梳头、绞面,及婚丧、祭祀时唱戏乐手、值堂喜娘……”。鲁迅先生也在《我谈“堕民”》一文中,介绍了堕民职业的具体情状:“男人们是收旧货、卖鸡毛、捉青蛙、做戏;女的则每逢过年过节,到她所认为主人的家里去道喜,有庆吊事情就帮忙。”   

堕民的“怪打扮”

  

  因为是“贱民”,堕民从服饰打扮到言谈举止都与众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一副贱相”。堕民无论男女腰间都系一根带子,男的要将衣服左角撩起来塞在腰间,以示与其他男人有区别,还要戴狗头形帽子;女的则穿黑色或蓝色斜襟短衫,宽大无褶黑色罗裙,裙子还一定要“横布”做,并不能卷袖管、穿红鞋。

  除服饰外,堕民的发型也与一般人不同。民国以前,绍兴的男堕民前半头须剃光,后面的一根发辫常盘结于颈间,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头样。民国后,他们也只能剃光头或小平头,不能理西式头。女堕民虽可梳发髻,但发髻偏高,前额的头发一律往后梳,还在两鬓及前额涂抹一层用黏头树(榆树叶浸出的汁)和黑粉调成的镬煤似的发胶,以固定蓬松的乱发。总之,从头到脚都是让旁人一目了然的“另类”。

  此外,女堕民出门还须带把雨伞,肩背“赏盘”。“赏盘”用来盛放东家赏赐的物品,讨彩叫作“空出满归”,即早上出门时,肩背的赏盘是空的,而到了晚上回来因倒了赏物,赏盘就变满了。

  

三埭街是绍剧发源地

  说起三埭街堕民的唱戏,在绍兴盛传一个说法。明初刘伯温来到绍兴,登高远望,见城东北角有块四面环水之地形似荷叶,便问此地可出名门贵族?回答说是堕民居住之处。刘伯温善识风水,认为会出“真龙天子”,于是就在四周河道建起香桥、长桥、斜桥、保佑桥、小江桥等11座桥,又命令家家户户临街掘井,以达到像补酒缸“蚂蟥襻”一样绑缚钉死“荷叶”,破坏掉此地的“王气”。事后刘伯温得意地说:“从此这里再也不会出真皇帝了,要出只能出假皇帝!”此话倒是应验,因为堕民戏台上演的正是假皇帝。

  清代以后,堕民以演戏为业者甚众,他们尊唐明皇为祖师,在三埭街内建有老郎庙。民国初年,城市中下层人士娱乐生活渐趋丰富,由堕民主演的绍兴大班戏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卓越高超的武功,深得市民的欢迎,堕民也逐渐成为了绍剧的主角。像著名老生筱凤彩开创了对绍剧有重大影响的“海底翻”唱腔,绍剧元老陈鹤皋、汪笑奎、章宗义等均毫不掩饰自己三埭街堕民的出身。

  

堕民已成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三埭街的堕民得以真正翻身,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素养和民风习俗,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堕民作为一个边缘性群体回归到了正常的社会当中,求学、就业、通婚已与百姓一视同仁,居住地亦非堕民专住区域,堕民的称呼也随之消失并成为了历史。

  如今,随着绍兴旧城改造,原先低矮陈旧的三埭街区域被开发成为唐皇苑小区,也因为此地有周恩来祖居、贺秘监祠等景区,保留有五显阁财神殿、贺知章放生池等历史遗迹,成为绍兴城区一条历史悠久的开放式老街,也是研究堕民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极为珍贵的一个活标本。

来源:绍兴晚报 社区报

绍兴晚报∣一个值得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cf/59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