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会和孩子沟通吗

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的话他全当作耳旁风。有时还嫌啰嗦我刚要说他就吵,简直是管不了了!”还有家长发出这样的牢骚:“我的孩子说不得,一说就闹,自尊心特别强,遇到事情就使性子。”……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数不胜数,这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交流在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任何年龄或阶段都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对他的行为提供指导与约束。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好,那么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很融洽,我们就能很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从而把我们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帮助他明辨是非,让他知道我们爱他,尊敬他。

只有与孩子进行适时的、合适的交谈,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家长问,孩子答”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方式有时候是很不合适的,不能激发孩子与我们进行交谈的兴趣。如何使孩子与我们交流呢?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奥妙,需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支撑。

您是孩子的顾问而非领导

孩子在青春期时会变得十分敏感,这期间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时,语气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家长一开口就是下命令式的表达——

◆“你应该做……”;(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必须现在收拾房间……)

◆“你不能做……”(你不能出去玩,你一定不能染头发……)

这种表达说明了父母自以为是孩子的领导,用当领导的语气说话,这样孩子只能接受和服从。

青春期的孩子是渴望被当成大人的,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的去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这种沟通方式会令孩子十分有压力。

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将房间卫生打扫一下……)

◆“我提醒你,……可能有……坏处。”(妈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学校可能不允许……)

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家长的关心之意,一举两得。

所以,聪明的父母是做顾问,而不是做领导,正确的做法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在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首先请保持冷静

如果遇到孩子情绪不稳定,开始激动起来的时候,父母应先要冷静下来,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作为家长的最聪明的指导原则是:他(孩子)越生气,我(父母)越冷静。

因为家长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加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试问,暴躁的父母谁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妈态度恶劣,自己也没必要和颜悦色地回应他们。

此外,情绪非常具有感染力,做父母的首先保持冷静,这股情绪安定的氛围也会逐渐对孩子起到正向引导,有助孩子恢复平和的心境。

当孩子犯错误了,我们只批评他的行为就好

想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的不对时,我们应该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整个人。当家长批评的是孩子行为的时候,孩子便清楚,他只要改进自己的行为,就有可能改善其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如果针对孩子人格特质来做批评的话,(例如:“你笨死了!”,“你这个孩子太不争气了!”)孩子自然会认为,父母是对他这个人有成见,想当然的以为,既然你们已经看我这个人不顺眼了,那无论我再如何改变,你们还是会觉得我碍眼,所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变不好行为的念头。

所以,让《兔子快跑》带你一起来看看这两种表达的差别!

当面对孩子的事时,请随时抱有新鲜感

青春期孩子常常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包括行为、感受),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时,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不爽。

举个例子:Mina回来告诉爸爸,班里有个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低头读书,自己从不吃午餐。问他,他总是说自己不饿。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大家说,原来这个同学家里很穷……,Mina好象有了天大的发现,语带惊奇地说:“爸爸,你看原来他不吃饭是这个原因啊!”而此时Mina爸爸却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这个原因啊。”这样“想当然”的反应,Mina却觉得被浇了一头冷水,和爸爸交流很是没趣。

再举个例子,周末Oscar用发胶做了一个新发型,(正准备出门),妈妈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马上追问:“今天这个聚会有女孩子,对吗?”妈妈的这种问法,让Oscar觉得自己好似永远逃不出妈妈的手掌心。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新鲜特别的,都是等着他们去接触和体验的。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长心得时,家长应该采用积极配合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想法。站在自己的角度,是万万不能与孩子做最真实的交流的。

回到上面第一个例子,我们建议比较好的回答则是:“真的啊,这还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呢!”

父母请绝对尊重孩子的隐私

请容《兔子快跑》再一次温馨提醒:青春期的孩子是要被当成大人对待的。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所以一些福尔摩斯的侦察举止,其实都不该出现。例如偷听孩子讲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等,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解孩子,事实上,家长做了一个十分糟糕的示范,让孩子误以为——只要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在关心别人,就可以不用在意他人的隐私。而这这样往往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第一杀手。

所以,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制定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想知道而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该属于孩子的隐私,父母就该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权利。

请不说“但是”

有些父母听从心理学家的建议,常找机会和孩子交流,要听孩子说话,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

有些父母也的确花了时间称赞孩子,说出口的却是:“你很聪明,但是太懒了些。”

这些原本想传达善意的沟通,会因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词,而导致前功尽弃。因为孩子老早就学会了,“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场面话,只有“但是”后面接出来的话,才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例如,父母亲说:

“想打球是好事,但是现在应该以学习为重。”

这样的话传到了孩子的耳朵,他们所听到的意思就是“除了学习,一切免谈!”父母前面讲的那些善意,就完全被抹杀了。所以,建议父母亲在跟青春期孩子互动时,要尽量避免“但是”这个词出现在关键时刻的对话当中。

不说“但是”,那该说什么呢?

建议父母亲用“如果……会更好”来取代:

“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课做完,那就更好了……”

◆再举个例子:

“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们去。”

这句话稍做修改,孩子听起来就顺耳多了:

“我知道你累了,其实爸爸、妈妈也很心疼,如果你能够打起精神,陪我们去喝喜酒,还可以见到你最喜欢的堂哥,你也会很开心的。”

请将你的意思表达准确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存在过度解读,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发生,家长们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沟通方式,即做语意上的澄清——“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

“其实我的意思并不是想管东管西,去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担心,你晚上不睡觉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再比如:

“爸妈的意思不是说你的朋友都不好,我们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想法也不一定都对,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力。”

做建设性的批评

当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例如:孩子今早出门,来不及吃早饭。

伤害性的批评:

“你看看你,又起来晚了不吃早饭,你每天都这样,你怎么这么懒!”

建设性的批评:

步骤1:说出事件本身。

父母亲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交代自己所指的是那一个事件。

比如:“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

步骤2:说出真实感觉。

父母接着应该说明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

或“我有些生气,因为你答应要吃过早饭再走的,结果却没做到。”

步骤3:说出你的期望。

表明自己对孩子行为改变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

步骤4:说做法的好处。

说明这样做的优点,对孩子的好处。

比如:“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一气呵成,就会是:

“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掌握了以上的原则

父母就能轻松地避开亲子沟通的地雷

矛盾不在

沟通无碍

综合编辑:蔡梦洁李超凡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cf/9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