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肃日报3篇连赞玉门,快来看看
来源:甘肃日报
推荐阅读
一“一村一品”助农增收——玉门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见闻
二
民情入台账真情暖人心
三
玉门设立县域发展基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1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玉门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见闻
(本报记者宋振峰杨唯伟)韭菜棚成了“聚宝盆”,红枸杞变成“摇钱树”,圣女果更是“致富果”……如今,玉门市农民纷纷感受到了“一村一品”给他们带来的甜头。
玉门市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韭菜棚成了“聚宝盆”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本该是农闲时节,但是在玉门市赤金镇,却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1月上旬,走在赤金镇的乡间小道上,温室大棚随处可见。
“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已经卖了茬韭菜,再过半个月,第3茬又可以卖了。”记者见到赤金镇营田村村民张联忠时,他刚去棚里查看过韭菜的长势。
张联忠家里有8个韭菜大棚,“每茬棚均斤,前两茬每斤1.5元左右,每年能收入十多万元。”张联忠乐呵呵地说,他的韭菜因品质好,颇受市场欢迎。
张联忠告诉记者,他家的韭菜能卖个好价钱,多亏政府的帮助。通过镇里多次组织外出学习,他在村里最先掌握了穴植的新技术,使韭菜的品质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赤金镇西湖村的韭菜协会,记者见到了来自乌鲁木齐的客商杨金华,“我来赤金镇收韭菜已经超过5年了。比起往年,今年韭菜夹沙带土的现象好多了,看来政府没少下功夫。”说起今年农户韭菜品质的变化,杨金华有非常直观的感受。
从品种改良到田间管理,新技术一个接一个……近年来,玉门市在赤金镇持续推进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建设,鼓励农户从事韭菜生产。目前,赤金镇几乎家家户户种韭菜,当地建起了河西地区最大的万亩无公害温室韭菜示范基地,发展韭菜日光温室多座1.1万余亩,农户棚均收入达1.3万元。
为了打响当地韭菜的知名度,赤金镇还注册了“沁馨”冬韭王牌商标,助推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北等省区。现在,赤金镇被农业部授予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荣誉称号。
红枸杞变成“摇钱树”
说起玉门市的枸杞特色产业,许多人耳熟能详。现在,玉门市花海镇、下西号镇、柳河乡等种植了1.万余亩枸杞。去年,全市新增枸杞面积4.3万亩。仅花海镇,去年就新增了枸杞亩,全镇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枸杞产业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当仁不让”的主导产业。
但一直光靠卖枸杞鲜果,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万一“果贱伤农”咋办?
玉门市在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上做文章,一批枸杞深加工企业应运而生。
在花海镇的玉门长青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小小的枸杞摇身一变成了枸杞干。“枸杞干不止可以泡茶、熬汤,在我们这已经变成一种休闲产品了。您看,有原味的、蜂蜜口味的、花生味的、芝麻味的……”长青源的负责人陈晓东有点骄傲地说,“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万元,在南京、重庆、徐州等地都非常受欢迎。”
作为全省首个枸杞冻干加工企业,长青源拥有先进的冻干技术,“经过筛选、清洗和速冻后,我们将新鲜的枸杞通过冻干,让枸杞保留住95%以上的营养成分。”陈晓东介绍说。
为了保证原料的供应,年初,长青源还在花海镇的南渠村建起了亩有机枸杞示范基地,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
为充分挖掘枸杞资源、品质、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玉门市今年计划实施建设枸杞小镇项目。通过枸杞种植采摘、观光体验、精深加工等,让枸杞产业在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圣女果成为“致富果”
走进柳湖乡富民村村民李辉的温室大棚,一株株圣女果整齐地排列着,红的、黄的、紫的、绿的……各色圣女果令人应接不暇。
看着长势繁茂的圣女果,李辉止不住地笑,“我是3年前开始搞大棚种植的,一年下来,总收入有6万元。”
和李辉一样高兴的,还有同村的王世全。但不同的是,王世全去年才开始从事大棚种植,第一次收获的喜悦,更是难以言表。
“我的棚去年3月种了一茬瓜,收入约3万元,现在圣女果陆续上市了,加起来有近十万元呢,比起以前一亩地六七千元的收入,好太多了。”王世全笑呵呵地说。
“以前老百姓都是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收入很微薄。直到01年,柳湖乡发展起拱棚和日光温室种植,收入明显好起来了。”柳湖乡副乡长孙明阳介绍说。
柳湖乡从零开始,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圣女果、水蜜桃、西瓜、草莓、秋葵、小乳瓜、小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钢架拱棚、日光温室等。年,全乡搭建了拱棚亩,新建日光温室亩。
为了更好迎合市场,乡里还指导农户采取“春提前、秋延后、立体套种、错时发展”的方式进行种植,错峰上市,有序供应。
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柳湖乡的农产品因品质好,在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年五六月,乡里还办起了“柳湖乡首届特色农产品采摘节”。采摘节更是为群众增收致富趟出了新路子,采摘节期间有18种特色农产品接连上市,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仅西瓜每天销售收入就达元以上。
民情入台账真情暖人心
本报记者张革文通讯员蔺晓燕
玉门市铁人路社区天昊小区3号楼居民谭爱玲家中暖气不热、供暖管线渗水。社区网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供热公司、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同到谭爱玲家中实地查看,并于第二天修好了供暖管线。
社区居民张奶奶的孙女富砚冰大学毕业两年了,一直没找到工作。网格员把这个难题汇总到了社区。经过社区的积极争取协调,富砚冰申请到了市体育中心的公益性岗位,张奶奶逢人就夸:“现在社区真好,什么事都有人管。”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帮百家忙、暖万人心”。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玉门市铁人路社区将社区工作人员按照网格划分,每人联系0户居民,每月全覆盖进行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对收集的意见建议采取日汇总、周分析、月反馈的办法,建立“社情民意档案”,并对社区居民的困难和需求想办法及时解决,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点赞。
去年至今,铁人路社区通过民情日记共收集民情民意00多件,分析梳理具体问题60多条,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职责权限,全部提出了解决方案。
民情日记本是走访入户的台账,更是拉近党群关系的“连心桥”。“通过民情日记本,可以全盘掌握社区居民的情况。当居民需要帮助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赶到,切实解决居民的困难和需求。”铁人路社区负责人介绍。
李佳是玉门市新市区铁人路社区的网格员,她有一个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不仅记录着她联系的0户居民的家庭详细情况和反映的大事小情,还装订着法律援助条例、信访条例、计生法、婚姻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和低保细则、大病救助细则、临时救助细则、城镇居民医保须知等惠民政策。
每天,李佳都会带着这本民情日记本走街串巷;每个月,她都至少去一趟联系居民家。
年7月日凌晨4点多,李佳接到了社区居民王顺国老伴的“我老伴突发晕厥,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来不及多想,李佳立即穿上衣服赶往老人家中。当看到王顺国已经意识不清、呼吸困难时,李佳赶紧喊来帮医院,并跑前跑后办理各种手续。终于,老人得以脱离危险。事后,医生告诉王顺国的家人,如果再晚来半个小时,老人就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为表达感谢之情,老人一家给李佳和社区送去锦旗。
3
玉门设立县域发展基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玉门讯(记者张革文)记者近日从玉门市政府了解到,为助推县域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玉门市设立了县域发展基金,支持重点县域经济发展项目。
据了解,玉门市设立的县域发展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出资1亿元,专项投资玉门县域经济产业中具备发展优势的企业或项目。玉门市政府负责人介绍,县域发展基金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按市场化原则规范运营,确保县域发展基金实现最佳收益。
签审:韩朝晖监制:马晓光编发:韩璇
推荐阅读你好!我叫玉门,这是我的名片秋日的玉门乡村,美美哒~~大片来袭,——“看见玉门”摄影采风作品展(一)独山子乡枸杞花海辣椒赤金韭菜在玉门,这些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ff/1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