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发胶 >> 发胶选购 >> 风电行

风电行

北京青春痘医院地址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321491.html
一、行业新闻1.央视《海上风电行业调查》:“抢装”正酣,海上风电“一船难求”!

央视正点财经《海上风电行业调查》

在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光伏、风电行业快速发展。根据现行政策,今年是海上风电并网补贴的最后一年,眼下,不少海上风电项目正赶在年底前完成安装并网。

海上风电迎抢装潮安装船价格翻倍仍“一船难求”

台风刚过,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这片海域迎来了风机安装的窗口期,项目负责人滕华灯告诉记者,在距离岸边20到公里的范围内,他们的台风机分成六期工程,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进行吊装,预计在年内全部实现并网发电。

根据相关政策,从年起,中央财政将不再给予海上风电补贴,因此,赶在今年底前完成并网,拿到0.85元/度的补贴电价,成为海上风电行业共识。滕华灯表示,两年前在这片海域安装第一台风机时,整个海面只有一艘吊装船,而眼下抢装潮来临,符合条件的安装船往来穿梭,价格成倍上涨的同时,也出现“一船难求”的状况。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安装总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嵘:去年价格很低,装一台风机大概在多万元,今年我们签合同的时候是多万元,现在可能到万元左右,但是在市场上已经是、万元。以前这种辅助船,比如吨上下的运输船,每个月船租也就60、70万元,现在已经涨到了、万元。

不同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安装环境复杂,受天气影响大,每年平均可施工窗口期仅多天。据了解,目前国内的海上风电安装船约有40艘,与当下的安装产能相比,显得较为紧缺,而经过今年的抢装潮,未来整个海上风电产业链有望更加成熟。

三峡新能源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新群:在陆上要提前把所有的加工制造都准备好,到海上就让效率最大化。早期一条船一个月能吊4台风机左右,今年我们高峰的时候一条船每月能够吊10多台。

海上风电装机创新高风机厂商生产忙

海上风电抢装正在持续,虽然目前距离年底还有4个月,但对于风机设备生产商来说,要赶在年底前并网,产品需要在十月前完成交付。眼下,风机生产十分繁忙。

在广东阳江的一个生产基地里,负责人王冬冬正忙着跟同事们一起,进行风机设备的调试安装。他回忆称,去年底他们已经预计到今年的交付任务会十分艰巨,因此储备了台风机应对,然而市场情况比他们预料的更为火热。上半年,这个基地的风机出货量达到历年最高,5月份单月就有72台风机下线交付。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4万千瓦,同比去年增长65%,海上风电新增装机.6万千瓦,同比增长%。另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计,今年,我国或将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市场。业内人士称,我国海上风能资源充足,可利用海域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度电成本下降,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巨大。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张启应:今年上半年,是有史以来招标量最大的一年,创历史纪录。截止到第一季度末,我们在手的订单是达到将近16个GW的订单,也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机。十年前海上风电基本上都是进口的,现在基本上都是国产的了,当时风机的价格是00多块钱每千瓦,今年可能会到多块钱每千瓦。未来随着风机大型化,我认为价格还会更低。

受益于海上风电装机需求增长,A股市场上,多家已经发布半年报及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均有不错表现。东方电缆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9.57%、74.43%,其中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收入同比增长64.06%,中材科技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22.76%和.19%,通裕重工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14%和10.18%。

首创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帅:今年以来海上风电的整体表现还是非常靓丽的。整个风电指数的涨幅在6.8%左右,相较于沪深来讲,大概有11个点的优势。从公司业绩的表现上来看,基本上海风的龙头过去三年都在营收上有一个比较不错的业绩,综合来看年化大概有40%到50%的营收增幅。

海上风电单位成本持续下探行业从补贴走向平价

海上风电发展迅猛,然而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项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目前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那么目前海风发电划算吗?行业有哪些降本增效的空间?

在一个码头上,工人们正在将风机运往几十公里外的海上风场,负责人称,他们将安装从5.5兆瓦到11兆瓦不同规模的风机,而就在几年前,行业内公认的大型风机还仅限于3兆瓦。

三峡新能源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陈新群:风机现在有5.5兆瓦的、6.45兆瓦、7兆瓦的,下一步有8兆瓦、11兆瓦及以上的规模单机容量。可利用小时数预计,离岸近的浅水位置应该是在每年小时左右,再往深水估计在每年3小时左右。按项目收益来讲,应该能达到6%左右,算是比较可观的。

据了解,风机叶片越长,扫风面积越大,发电效率就越高,吊装成本相应被摊薄,海风发电的经济性也更高。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海上风电运维总经理王冬冬:单支叶片的长度达到了86.6米,比空中巨无霸A的翼展宽度还要宽。这个风机在海上每转一圈,叶轮每转一圈,大概相当于发11度电。一台机组每年发的电量可以供正常三口之家户一年的用电。

风机成本占整个海上风电成本的三分之一,除了风机大型化之外,想要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需要提升海风发电的智能化水平,更加合理地利用海风资源。眼下,新建的海风发电场,都把抗台风、多发电作为首要诉求。

技术进步带来海风发电成本下降,业内人士称,海上风电行业要想真正从补贴进入平价,度电成本还有很大下降空间。首创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帅:我觉得未来的5年会逐渐降本,然后在政策、在产业的集约化和集成化的驱动之下,这种成本会不断下降。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平价上网,我们预计广东和江苏有可能会率先在年左右先实现平价上网。

为推动海上风电发展,避免出现因国家补贴退出带来的装机规模断层,日前,广东省率先推出了针对海上风电的地方补贴方案。补贴范围为年底前已完成核准、在年至年全容量并网的省管海域项目,对年起并网的项目不再补贴;补贴标准为年、年、年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元、0元、元。

2.双碳背景下中国储新比的发展趋势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是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提高新能源占比的能源转型发展目标。我国也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在“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储能等灵活性资源作为支撑,通过储能系统保持电压频率稳定、提供可靠备用电源、增强系统并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利用率。

全球各地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储能市场规模会随新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而逐步增加,以支撑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消纳。本文在国内外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新能源发展与储能产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促进储能产业合理规划、健康发展的建议。

国际市场

~年,全球新能源发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约20%。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年,全球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将达到GW,风电的装机规模为GW,二者合计占全球电力装机的72.5%。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风电技术得到重视,技术不断进步。年全球风电装机规模突破GW,至今全球有90多个国家建设了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美洲。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GW。

光伏发电于年首次应用于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随后光伏应用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至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GW。年是全球光伏装机增长的里程碑,全球光伏装机总量达到GW。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球光伏装机累计容量.4GW。

国际储能装机方面,抽水蓄能一直为主导技术,但近年来电化学储能增长迅速。抽水蓄能初具规模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发展缓慢,主要用于调节常规水电站发电的季节不平衡性,到年仅有3.5GW的规模。20世纪60~80年代,发达国家核电站的发展速度较快,为配合核电运行,建设了较多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承担调峰和备用功能,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增加至46GW。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发达国家电力负荷增长放慢,抽水蓄能电站增长速度随之放缓。21世纪初至今,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建设再次受到重视,年达到GW。

年之后,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带动下,锂离子电池成本快速下降,加之世界各地储能政策的推动,电化学储能得到快速发展,在储能装机规模中的比例开始提升。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分析,截至年底,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2GW,其中抽水蓄能.2GW,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13.6GW。

国内市场

我国风电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呈现周期发展的特点。年中国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GW以上。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装机规模达到6GW,全国累计装机规模翻倍,突破12GW。年至年期间,除了年受政策激励装机规模突破30GW外,其他年度装机规模多在15-20GW区间。年之后新增装机规模逐年增加,年达到72GW,创下历史新高。到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GW,在全球风电市场中占比约38%。

光伏方面,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相关研究,当时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光伏产业从国家层面落地到企业层面。年,中国成为光伏器件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年开始,国家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国内光伏市场开始迅速发展。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光伏发电新增与累计装机量均为世界第一。截至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GW,在全球市场中占比约33%。

中国储能应用与全球类似,抽水蓄能占据主导地位,最近5年电化学储能开始加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抽水蓄能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广东、华北和华东等以火电为主的电网缺少经济的调峰手段,为配合核电、火电运行及作为重点地区安保电源,建设了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电站单机容量、装机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截至年底,我国抽水蓄能装机约为15GW,电化学储能仅几十MW,储能与新能源发电之间尚无直接关联性。

年之后,为适应新能源和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抽水蓄能发展迎来高峰,至年底达到23.5GW。同时,电化学储能技术开始逐步示范应用,年底我国第一个风光储输综合示范项目在张北建成投运;年底全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首次突破MW。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发电比例的提升,储能对于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年《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推动我国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分析,截至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36.04GW,其中电化学储能装机为3.27GW。

国内外市场规模比较

我国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逐年提高,近十年发展迅速,由13.3%提升至35.5%。储能装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除了年外,其他年份也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但远低于新能源比例的增长幅度,近十年中国储能装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从12.6%提升至19.1%。

截至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约GW,其中火电装机占比56.6%,水电16.8%,风电12.8%,光伏发电11.5%,核电2.3%。发电量方面,年全国发电量约万GWh,其中风电贡献46.65万GWh,光伏发电26.11GWh,风电和光伏发电量一共占比不到10%。如果将储能装机规模与发电装机容量进行比较,年该比例约1.59%。

近十年来,储能与发电装机总量的比值变化不大,年至年期间逐年下降,从1.76%降至1.47%,年之后保持在1.60%~1.65%,该值小于全球平均数据(2~3%)。这与我国火电占比偏高有关,火电机组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在“30/60”双碳目标下,火电行业面临转型,储能将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逐步部分替代火电,承担电网调峰调频职责,在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储能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简称“储新比”)在年之前快速下降,在该阶段储能(抽水蓄能)主要服务于传统能源发电的调频调峰服务,与新能源发电的关联性不大。年之后储新比数值下降幅度趋缓,国际和国内市场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图1~图3)。虽然最近几年储能产业的发展得到各国重视,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风电和光伏发电也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总体而言,储能产业的发展步伐仍然落后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储新比呈现下降趋势。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储新比明显偏低:年中国的储新比约为6.7%,而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储新比为15.8%(图4),这个比值的显著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与国际能源电力结构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具有“坚强电网”架构和高比例的调峰火电,因此在储新比较低的水平下,新能源仍然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未来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随着风电、光伏并网规模的快速提升,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关联性将越来越紧密,储新比将逐步增至国际平均水平。

未来储新比发展趋势分析

1.国际储新比的未来发展趋势

储能是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的重要支撑,储能产业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及全球储新比数据的下降幅度都已经明显趋缓;考虑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预计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储新比有可能在年左右达到最低值,预计为13-15%左右,之后趋于稳定或略有回升。假设全球风电和光伏装机按照平均每年10%的增速发展,到年累计装机将达GW;而全球储能装机规模若按13-15%的比例计算,年将达-GW的规模(截至年底为.2GW)。

2.中国储新比的未来发展趋势

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GW以上。业界普遍认为该规模是发展的下限,乐观情况下有可能达到1GW。假设未来10年平均年增速为13%,则到年的装机规模约0GW;到年,装机规模为1GW。储能方面,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于年发布的报告中预测,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约为68GW,年达到GW。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年实现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根据以上预测数据分析,到年,我国储新比约为10%。基于目前我国的储新比水平(6.7%)较低,要在5年内达到预期水平,需要尽快扭转储新比下降的趋势:抽水蓄能全面建设,新型储能技术尤其是容量型储能技术在安全、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需取得综合性突破,并得以商业化规模应用。产业环境方面,储能收益模式需尽快明晰,年之前风光储电力度电平均售价能够等于甚至低于全国煤电平均售价,新增新能源发电站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电化学储能系统;电网侧储能除抽水蓄能外,结合火电灵活性改造的需求,自主布局电化学储能系统;在电价政策或储能成本等因素,用户侧储能的电价政策或技术经济性需优于当前环境,电动汽车及虚拟电厂等比例大幅增加,与电动车智慧充电或换电结合的储能项目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以上产业条件的支持,年我国储新比将进一步提高,按12-13%计算,则储能规模有可能达到-GW(新能源规模按1GW计算)。减去抽水蓄能GW,新型储能规模为-GW。这意味着年至年之间的新增储能装机与新增新能源装机的比例需达到15%左右,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到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在储能装机总量中的占比需提高至50%左右的水平。

更长期而言,中国储新比将逐步与全球储新比水平趋于一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于年3月发布的《中国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提出:预计到年,我国电源总装机为7GW,其中风电及光伏共计GW;储能方面,抽蓄装机GW、电化学装机GW。依据以上数据计算,储新比为14.9%,与本文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趋势分析数据基本吻合。

目前新能源发电+储能模式得到显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xg/12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