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四全蹲点湄潭石莲镇沿江村陈其波的
驱车行驶在群山间蜿蜒的盘山公路、穿过茂密的山林,道路前方的景象忽然间豁然开朗——水面宽广的构皮滩水库展现在眼前。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乌江畔的石莲镇沿江村。走进贵州湄潭辣妹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厂,陈其波已在门口等候。儿子陈钰琳站在一旁,发型精心梳理成时尚的“偏分”,还打了发胶,褪去稚气,多了分成熟稳重。厂里扩建了仓库和炒制车间,还修建了办公楼、员工餐厅和宿舍加工厂规模和之前大不一样,不仅扩建了仓库和炒制车间,还修建了办公楼、员工餐厅和宿舍。坐在办公室的炉火旁,陈其波和陈钰琳谈起了一年来的经历。 去年春节前,陈钰琳带上品尝包和样品,独自踏上开拓贵阳市场的旅途。虽然刚开始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但一周时间还是为厂里拉到了第一笔订单。通过试制研发,厂里生产的辣椒产品已达10多种每瓶3斤、6瓶装一箱,这一单就发了多件。灌装、称斤、贴商标、封罐、封箱……货款一到,陈其波就和工人们忙碌起来,连续加了两天班,每天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终于将这批货送往贵阳。“很辛苦、但心里很高兴,做起事来特别有干劲!”正计划着如何开拓市场的时候,疫情却突如其来。“商超不营业、学校不开学、食堂餐馆不允许聚餐……所有销售渠道全部断了,货物积压几个月发不出去。”陈其波感到,这个冬季比往年更加“寒冷”。通过新购置的小货车,厂里将生产的糟辣椒运往周边订购的学校、餐馆和食堂3月底,疫情稍有好转,陈钰琳又再次赶往贵阳。原本准备“大干一场”,现实却与预期“大不一样”。前后跑了20多家餐馆,却一罐糟辣椒没卖出去。“餐馆用的所有调味料,都是由经销商统一配送。我们只卖糟辣椒,餐厅进货量小、配送费高,他们完全不接受我们零售的方式。”陈钰琳向饭店老板、厨师们几经打听,终于弄清了调味品的销售渠道——贵阳的农贸市场。陈其波将产品包装成小包的样品,到超市附近分发给顾客品尝他找到专门经营调味品销售的商贸公司,凭借洞藏糟辣椒“鲜香脆爽”的特色和品质,多位经销商同意销售他的产品。路子终于找对了。经销商们告诉陈钰琳,商贸公司配送的调味品都是成系列的,很少只做某款单品,调味品企业要想长期发展,还得拓展产品种类。 陈钰琳把经销商的意见告诉父母,厂里第一时间着手试制新产品。陈其波请来有技术的加工师傅,自己也凭借多年辣椒加工经验,试制新的辣椒产品。工人们正在灌装泡椒,红火的希望正在酝酿……一边做着糟辣椒销售,一边找人品尝、根据意见反复调制新产品,厂里的销售、生产逐步走向正轨。姜蒜洞藏糟辣椒、洞藏泡椒、红小米泡椒、柴火糊辣椒、糍粑辣椒、油泼辣椒面……厂里购进新设备、印制新包装,不到半年时间,已经能够生产10多种不同的辣椒产品。6月,厂里花14万元购置了一辆小货车,专门用来采购原料和销售成品,在各个商超、物流园、学校、公司之间往返不停,远至云南、浙江配送。 交谈中,陈其波的妻子张治先回到办公室,之前一直忙着调制泡椒配料的她,把双手放在炉盘上暖了暖,谈起了今年的收获。新购置的塑封机提升产品质量“最大的收获,就是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除了辣椒的味道外,我们最赖以生存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张治先说,“从过去没有一个厂房、到如今的加工厂,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产品和品牌,以品质求生存。”张治先回忆,有单货品由于发酵不充分,出现了“涨袋”的情况,召回两千多件。“损失钱是小事,丢了口碑才是大事!”未来,她希望改变过去小作坊的生产模式,把加工厂管理得更规范,到贵阳招商让公司走得更长远。今年,厂里生产糟辣椒多吨、泡椒系列产品多吨、辣椒面系列产品多吨,销售额多万元。每年7至10月,是厂里洞藏糟辣椒备料、制作、储藏的时节,来村里销售、采购、务工的车辆络绎不绝。时至年底,陈其波(右三)、张治先(右二)、陈钰琳(右一),与厂里工人们拍张合影厂里固定工人24人,季节性用工多人,人均收入元至0元不等。除了解决就业外,加工厂还收购鲜辣椒多吨,带动当地辣椒种植基地多亩,带动农户致富增收。“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是关键!”湄潭县石莲镇沿江村总支部副书记秦大松说,为保护乌江上游水源、减少污染,沿江村拆除养鱼的网箱,村里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多项种植产业。辣椒、有机红高梁、青菜头、柑橘、红柚、脆李等产业,都已发展成规模,取得不错成效。据秦大松介绍,年,沿江村烤烟种植22户、亩,产值23万斤,农民增收万元。未来,村里还将发展食用菌栽培,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新闻链接:湄潭石莲镇沿江村:陈其波的“产业革命”(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斌张凌编辑何涛编审田旻佳杨韬
上一篇文章: 师生同台美美与共,这场演出奏响音乐职 下一篇文章: 揭秘秘籍蓝田玉的保养法宝,润出惊艳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xg/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