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某局最应该被封杀的,是ldquo抗
温馨提示:文章最下方是腾讯官方随机推送的广告,安全无风险可放心点击,同时也支持我们一下。
文:曹默丨来源:学点厚黑学(houhei)
和一个小学老师聊天,她说讲到历史就感觉很无奈。
现在的小学生都普遍都不怎么痛恨日本侵华战争那段历史了。相反,很多孩子觉得那段历史并没有书本上写的那么沉痛。
想想也是,毕竟现在的抗日神剧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问到哪个抗日根据地消灭敌人最多?
一位网友笑称,“当然是横店影视城了,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横店影视城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日军;全年48个剧组在“抗日”,一人一天最多死8次,一部30集电视剧拍4个月,这样算,等于每年把日本都灭了一遍……”
来源(微博:
邓先森)我们这些成年人就不说了,自然是知道世界和平发展是首位,但是屈辱历史也不能忘。
但是小孩子呢?他们没有国仇家恨的意识,再加上这些抗日神剧的渲染,让很多小孩子对那段悲痛的历史越来越淡视。
它不揭露战争的可怕,反而喜化战争,让很多小孩子(包括一些成年人)觉得战争很好玩,可以仗剑天涯,可以行侠仗义,可以建功立业,甚至很多人幻想着回到战争年代。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老一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其中艰辛难以言表:
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己,丑化对手等于变相丑化自己。
老虎与狮子相搏,我们会大呼精彩;
许褚裸衣斗马超,我们会认为两人都是英雄;
龙与虫相争八年,且龙一直被打压,传出去谁信啊,徒增笑尔!
我们天天叫骂日本歪曲了历史,我们呢?什么时候有尊重过历史?拍了那么多抗战片,有多少观众能够真正的了解中日双方的战役,名将?
历史是悲痛的,绝不像神剧里面那么轻松,清一色帅哥靓妹,拿着98K,骑着哈雷,不知道到底是在抗日还是在泡妹。里面出现的道具,即使科技发展的今天都不一定做得到!
比如这种神奇的包子,不但能吃,吃完还能当炸弹使……
裤裆藏雷……
抗战日期的吴奇隆,每次出任务时,还不忘涂一下发胶,打个耳钉,化个脸部淡妆,搞个六喷哈雷,冲个会员,弄个无限子弹的冒蓝光加特林,卧槽,你以为你在打穿越火线啊?
当然,其中也不乏能人志士,可以未卜先知:
吃鸡有个八倍镜,元芳的应该是倍镜: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你们这么牛逼怎么不上天呢?
然后....然后他上了,他真的上天了
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厉害,后来我才知道:
emmm....我简直无fuck说:
抗战八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约为万人,阵亡人数保守估计超过万。
日军伤亡80余万人,其中阵亡30余万。
数据中所体现出的中日国力军力的巨大差距,不知电影剧组是否了解。
事实上,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场大快人心的胜利,而更多的则是国家民族惨遭蹂躏的屈辱回忆。
残忍地说,我们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日本并非因为同我们的战斗而最终失败——我们甚至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战争赔偿。
我觉得凡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应该本着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抗战先烈,对得起天地良心!
当神剧在手撕鬼子时,事实上,是在侮辱牺牲在鬼子枪下的英魂。
所有神剧的套路,无一不是我方军队,胜勇无敌,以一敌百,却也变相的侮辱了先烈们的八年抗战。
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一味的逃避,永远走不出自己。
抗日神剧如此戏谑历史,忽视抗战的残酷性,会使青少年对战争缺乏正确认识,并且误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唾手可得,忘记“居安思危”、“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抗战剧本该讴歌抗日英雄,告诉现在的青年,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是千万抗战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只有奋发图强,才能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从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年日本宣布投降,在这期间中国大多扮演着弱国的形象。
清朝政府从年5月至年2月共70年,签条不平等条约;北洋军阀政府从年3月至年5月共15年,签条不平等条约;国民党政府从年9月至年6月共22年,签91条不平等条约。
期间赔款割地更是举不胜举。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年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胜国参加。
会议中,中国政府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可是却被日本代表提出: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
何其侮辱!
作为战胜国却连自己的领土都无法收回!
弱国无外交可见一斑!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中国了。
44年前,南海西沙,南越政府狂妄自信,觉得海军实力超越中国,肆意挑衅,试图入侵西沙。
中国海军开火反击,战斗持续了两天,胜利后牢牢控制住了永乐群岛核心区。
31年前,菲律宾总统访华。
菲律宾总统说:“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沙群岛离菲律宾更近。”
邓小平昂言回答:“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年钓鱼岛事件,我国宣布:祖国领土不得侵犯,民族尊严不荣践踏。
从割地赔款,到寸土必争,中国发展的实在太快。
所以作为一个自信的中国人,何必去拍一些“意淫强国”的神剧呢?
再给中国十年时间,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者曹默,学点厚黑学(houhei)原创专栏作者,有态度的段子手。文字为马,诗酒为鞍,一生渴望执笔流浪,又希望能与你同行。
齐宏伟记住自己是谁,不管世界多么荒凉和黑暗——《千与千寻》影评
我陪着女儿又看了一遍《千与千寻》。
那种美好的感觉又来了,整个人被提升到一个充满爱、温暖和光明的美好境界。这部电影的形式是如此突出和绚烂,但又如此质朴,紧紧围绕并似乎只为深邃而简单的主旨服务!
这样的电影是丰富的,又是单纯的;是成人的,又是孩童的;是沉重的,又是活泼的;是欢乐的,又是悲伤的!包含这么多复杂的元素却又不杂乱无章,而是通体圆融,如一块温润的玉,凉凉的,又是热热的,躺在手心,系在胸口。这时,你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在这样的境界中静静享受:哦,看那月光匝地,听那余音绕梁,望那浩瀚星河,想那童年往事……
一个导演哪怕一生中只拍这一部影片,也足以使他跻身世界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列!哪怕没有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名头。
不到5岁的女儿把影片完整地看完了:全是日文对白,仅中文字幕,她竟完全看得懂,还被千寻的勇敢和爱深深打动了。好的作品,是小孩子都看得懂,博学的大人都看不透。看完了,她还痴痴地盯着电脑屏幕说:“我还想看!”
而我把电影完整地看过两遍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千寻坐火车的镜头。那通往遥远、陌生国度的列车,穿过荒凉、暗黑的车站;一个小女孩,胆怯着,惊慌着,但为了友谊和爱,勇敢无畏地坐上火车。这个镜头总是牢牢定格在我脑海中。那么诗意,又那么荒凉;那么真诚,又那么落寞。一旦踏上了,就走向荒凉和黑暗吧。然而,这荒凉和黑暗也有尽头,原来不只是荒凉,还有温暖的火炉和热茶!
这是一个人与陌生世界纠缠的故事。为了成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道别,踏上开往陌生国度的列车。这是何等勇敢与悲壮,抑或无奈与挣扎?世界到底是毁灭了你我,还是成全了你我?为了熟悉,不得不拥抱陌生;进入了陌生,也进入了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你是谁,你都不知道你能做些什么。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总会想起自己从初中就开始的异地求学之旅。有一次,为了赶过路的长途客车,我不得不从凌晨四点就开始在灰尘弥漫的山村公路边等长途客车。父母陪着我,怎么也不肯先回家,总说车就在下一刻来。
等着等着,竟到了中午。车终于还是来了,生怕车不等我们,我慌乱挤上车,竟没来得及和父母道别。上了车,一回头,看到父母挥手,看到他们饱经风霜的笑脸,第一次,我看到了母亲的白发!我咬着牙转过脸去,不让他们和别人看到我的眼泪!对着那长长的、陌生的前路,我要一个人走,只能一个人走。
但希望还是有的,宫崎骏拍出了这种希望。在那里,能工作是一种幸福,因为只有勤奋工作,你才能不被变成别的东西。“千万不能说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说再辛苦你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小白这样告诫千寻,而千寻的爸爸妈妈就是因为好吃懒做才被汤婆婆变成猪。
为了救爸爸妈妈,必须勤奋工作!在勤奋工作和努力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千寻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现实世界中畏畏缩缩的10岁小女孩,反倒在那个奇异的魔法和神隐世界中得到了惊人的觉醒和成长,最后,长成了光彩照人的少女千寻。
那就勇敢地踏上列车吧,不管周围环境看起来是多么荒凉和黑暗!那个世界不会毁灭我们,反倒会成全我们,只要你不忘记自己的名字,不忘记自己本性的善良,然后努力工作、乐于助人、勇敢探索!
千万不要像千寻的父母那样,因着贪吃和偷盗,竟变成了猪!是的,那个世界可以把你变成猪,也可以把你变成千寻与琥珀川。这要看你如何与那个世界进行互动和回应!只是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名字。“睡了一觉差点儿忘了,还以为自己叫小千。”“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对歌德的《浮士德》的遥远致敬:浮士德有两个我,一个是像猪那样生活的小我,一个是日益追求、像千寻那样不懈努力的大我。
浮士德说:“每天早晨醒来,我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几乎泪流满面,眼见这一天悠悠忽忽,又将一事无成,连每种兴致的预期都会为任性的追求所消磨,活跃胸臆的创造精神倒为千百种人生蠢态所耽搁。黑夜降临,还必须惴惴不安地躺在床榻上;那时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安宁,倒是一些狂乱的噩梦使我胆战心惊。”
但最后,浮士德终于鼓起勇气摆脱小我,从个人小天地中出来,到了那个广阔大天地中,去努力奋斗拼搏。最后,他终于明白:“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然后才能够有自由和精神的享受!”
所以,歌德说:“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影片《千与千寻》中,也弥漫着这样一种活力!所以,宫崎骏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无脸男那样呕吐出人性深处的垃圾,呕吐出我们在精神成长中所不需要的贪欲,然后日益纯洁和善良,不断努力和生长!可以说,和文学大师歌德一样,宫崎骏也是“天助自助者”信念的信奉者与奉行者。
宫崎骏自己就《千与千寻》说过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成年人不断追求娱乐,以填补心灵的空虚。这同时反映在孩童身上。过剩的娱乐,使他们的知觉淡化了,天赋的创造力减退了。我们的电影创作,就是要刺激那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舍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出了这部电影。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厌。我要给大家这样的感觉:一见之下不过尔尔,发展下去觉得‘还是有些可爱’,最终经历千山万水走到她身边,才惊呼‘啊,原来她有这样的魅力’——大吃一惊而记忆深刻。”
我有这种感受!而此片的灵感来自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人铃木敏夫的一位喜欢上酒店的朋友的想法。他认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就算原本是个性害羞者也会在为了得到高额报酬的情况下而不断提升接待男性客户时的沟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也同样会与酒店女招待互动,并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这种想法给了宫崎骏一个灵感,他就想让一个原本娇宠的女孩突然闯入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所以,此片就是宫崎骏希望能鼓动几位朋友家的女孩子而拍摄,期待她们能在观赏此片后去重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与世界互动,并使自己得到成全的故事。那趟列车,宫崎骏鼓励你带着信心踏上去。但问题在于,为何千寻踏上列车的电影画面又那么荒凉和悲伤呢?这正如片中主题歌唱道:“如果悲伤说不尽,那就轻轻唱歌吧!”这也难怪不少观影者认为影片是一出悲剧!
为什么呢?问题不是因为世界过于复杂,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软弱和黑暗!多少时候,我们期待着浮士德和千寻要更有活力、更勇敢、更努力;但一旦看到他们努力得这么艰难的时候,就会怀疑,若不是作者刻意成全,主人公渺小得如你我,真能成功吗?
谁又规定了“非如此不可”呢?所以,我看到电影背后人定胜天的雄心,那种昂扬的禁欲主义和英雄主义,鼓励着人靠行动,靠奋斗,努力在海上竖起一架通往上届的天梯。这种对人性光明面的强调反倒成了一种偏执甚或误导,偏执到看不到世界有多复杂,误导到忘记了人性有多幽暗。
“我不再追寻那大海的彼岸,因为光明就在我心底。”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如此唱道。但我忍不住还是要问:真的吗?有时候,心底有多光明,就有多黑暗!
(旁白:《千与千寻》在“豆瓣电影”得分9.2,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电影排行榜”中排名第6,被誉为“封神制作”。我讨厌这种说法!人都做不好,为什么总有那么一批人想去做神?因着女儿喜欢,我写了这篇影评,也算是对我们一起看电影的纪念。)
最底部有留言区,你可以留言评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xg/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