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至敦煌段考察行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年7月17日,在僧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组成河西走廊专项社会实践“河西走廊西段长城、古城遗址与生态环境变迁调查团”,对玉门、瓜州、敦煌、阿克塞四个县市,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之旅。

考察路线如下:

7月17日(第一天):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兰州西站——玉门站——玉门市博物馆——西域城遗址

7月18日(第二天):花海汉长城——赤金峡——玉门新市区

7月19日(第三天):玉门老市区(老君庙)——赤金镇(赤金堡)——(乘大巴)至瓜州——安西老城

7月20日(第四天):锁阳城——榆林窟——悬泉置——敦煌(乘高铁)

7月21日(第五天):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7月22日(第六天):博罗转井镇——阳关遗址——寿昌城

7月23日(第七天):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沙洲故城——白马塔

7月24日(第八天):敦煌站——兰州站——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

7月17日,晴转小雨

这天的考察点有两个:玉门市博物馆、西域城遗址

按照先前的约定,清晨6:20大家在兰州西站入口处汇合,到达玉门市时尚不到下午两点。出站后,一身凉爽,乘坐不打表的出租车前往酒店,稍作休整后,便一同出去吃饭。由于住处偏僻,虽说酒店就在汽车站旁,却很难找到饭店。几经询问、绕路,终于吃到一份臊子面。这时才听人说,玉门市这几天正在准备“铁人三项赛”的活动。整个市区,建筑疏朗有致,交通从容不迫,街道干净、宽阔,偶有行人,空气中带着丝凉感。饭后,我们步行前往玉门市博物馆,此时16:15。在讲解员的热情讲解下,让我对玉门市的历史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石油摇篮”的光荣历史。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天色尚早,于是我们乘车前往玉门镇,18:10,我们到达西域城遗址。

图1一行人在玉门市博物馆内观看纪录片

图2玉门市博物馆前的合影

西域城遗址,又名古城子,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七年(年)作为靖逆卫城(今玉门镇)的辅城,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务功能。绕城一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角墩,整体保存完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很是壮观。像西域城这样的城址,在河西走廊上有不少,一般也看不出它的独特之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城四周用围栏进行了维护、城边也竖有文物保护碑,但透过围栏依旧可见城内水渠以及即将成熟的农作物,这种保护着实让人担忧。

图3城址西北角的角墩

图4城内的水渠和玉米地

图5城内的生活垃圾

图6城外的农田

约19:00,开始返回,我们步行去寻觅食物。这时,下起了细雨,一股凉意来袭,又夹杂着风,格外的冷,因此我们的晚饭也就简易从之。饭后,带着一路的倦意,原路返回酒店,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7月18日,晴

依照计划,今天考察点依旧为两个:花海汉长城、赤金峡

清晨自行吃过早饭,8:00出发,前往第一站花海汉长城。花海,是听了名字就想去的地方。关于它为何名曰花海,有这样美丽的传说。一说:古时,这里的土地到处都是花朵,一位仙子途径被这景色迷住,并询问当地老人“这叫什么地方?”老人不知,后又兴奋地说“这里好像花的海洋,不如就叫花海吧。”还有一说:当地沙漠广布,红柳较多,特别是红柳开花后,就像一片花地海洋,所以花海镇因此得名。而我,更赞同第二种说法。汉长城,是我一直都充满敬意的地方。据记载,玉门境内的汉长城,大多修建于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年)间,《资治通鉴·汉纪》载“上遣将军赵破奴击车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车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

图7汉长城文物保护碑

图8保护长城的护栏,长城两侧均有。但由于护栏较低,失于维修,很多地方可跨过护栏,直接进入。

图9头墩旁的湖泊,我想这就是烽燧保存较好的原因。

图10花海汉长城头墩

车子一路前行,沿途除了大片以红柳为主的绿洲,以及向日葵、瓜果、鲜花等经济作物之外,均为戈壁滩地。我问师傅“为何种植这么多的鲜花?”他说只是为了收取花籽,提炼精油。我不禁赞叹,地广就是“任性”!载我们的师傅,都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却不知花海汉长城的具体方位。无奈之下,我们沿路打听,几经绕路,终于在护林员的带领下,于11:45许,到达汉长城的标识处。此处汉长城,为东西走向,是河西走廊汉长城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从汉长城修建情况来看,多采用因地制宜的办法修筑,在建筑材料上运用当地的流沙、散石、黄粘土及红柳枝、芨芨草等逐层叠压而成。长城周围的沙土,手感松软,踩在上面如同地毯般舒适。这样材质的汉长城,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仍保存相对完整,除了与周围的绿洲、所处地势偏僻、荒无人烟之外,与当地的文物保护也有一定的关系。听护林员说,前方还有头墩,于是我们向头墩进发,车子走到无路的地方停下来,我们步行前往不远处的头墩。鉴于老师上次来过,印象更为深刻,给我们讲此处的头墩建筑层特别典型,红柳枝很明显。但是我们进去观看时,发现头墩经过后期的修复,红柳、芦苇、沙土隔层夯筑依旧可见,却不那么明显。头墩旁,有一个湖泊,是我们意外中的惊喜。

图11赤金峡景区

图12站山顶俯视着赤金峡谷

图13西北第一漂流(来自网络)

回到车边,由师傅载着我们前往花海镇,14:30,开始午餐。饭毕,约15:00,前往赤金峡。赤金峡水利风景区依托赤金峡水库而建,景区大约长2公里左右,由于当天艳阳高照,我们选乘观光车进入,欣赏沿途风光。走进景区,可看到仿古的玉门关、赤金断水碑记、赵公祠以及九龙山等人文建筑,大都是新修建筑,并没有什么古迹遗存。反而被誉为“西北第一漂流”激情漂流更有一番滋味,也让我震撼。在西北地区竟有一处四处群山环绕、清新宜人的漂流胜地,让人们放下心中的坎坷和羁绊,像孩子一样互相泼水打闹,笑声激荡,山谷回响,乐此不疲。我们继续前进着,寻找赤金峡水库,无奈因疫情,前行的路暂不开放。于是我们沿着笔直的石阶拾级而上登至高处,“高峡出平湖”之感油然而生,取景后返回。大约19:30,原路返回至玉门市区,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味。饭后,漫步于玉泽湖公园,谈笑着,在夜幕的指引下走到了酒店。

7月19日,晴

由于下午要前往瓜州县,因此我们清晨的集合提前至7:30。汽车从宾馆出发,前往玉门老城区。在来之前,我曾了解过它的辉煌历史,却不曾想过它的荒凉。当看到车窗外缓缓驶过的老式的小楼、商铺时,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的人声鼎沸,不觉已经到了今天的第一站,石油人的朝圣之地——老君庙。我们在方便停车处下车,步行前往。站在山崖畔,远望着对岸山上的采油现场,仿佛听到了采油机器的轰隆声。向下望去,红墙灰瓦式的老君庙静静屹立于一片白杨林中,忽然心生一种肃静庄严。我们顺着崖畔上一条盘旋的水泥阶梯而下,其间有座凉亭,下得沟底,便到了老君庙。据记载:“老君庙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因抗日战争期间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国内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中享誉全球。”庙旁的油田老一井、油花石、石油河以及远山的窑洞、石油河铁桥已成为中国油田诞生的美丽符号,而老君庙,依旧是善男信女祈愿安康的好去处,庙堂内,长案上香烟袅袅,昔日的喧闹,归于宁静……

图14对岸山上的采油现场,零星的采油机还在运作。

图15美丽符号:油田老一井

图16石油工人居住过的窑洞

图17石油河(碱性很大,几乎没有生物存活)

此后,我们又沿着石油河前行了一段路,沿途还有零星工作的采油机,坚守着“铁人精神”,守望着“石油河”。10:50许,返回,前往下一站赤金镇考察赤金堡遗址。

询问之下,在赤金镇一个家属院内,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城遗址,即赤金堡遗址。据《肃州志》记载,该城始建明代,用于巩固西陲。清代在赤金旧城的基础上重修,清乾隆二十四年(年)赤金卫西迁,与靖逆卫合并为清代玉门县。赤金堡遗址现存有西北角的两堵城墙和角墩,均为夯土打制,从残破的遗址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叱咤风云。城墙外围用护栏进行维护,但依旧可见城墙上现代油漆印字的迹象。

图18赤金堡遗址现存的西北角的两堵城墙和角墩。

图19城墙上现代油漆印字的痕迹

约正午时分,我们坐车返回玉门市,吃午饭、整顿行李、退房,稍作休整。14:40,我们乘坐大巴车前往瓜州县,玉门考察之行结束。

瓜州被称为“世界风库”,常年吹风,来时的路上,在广阔的黑色戈壁滩上,密布了无数的发电风车和纵横交错的电力输送网,这是风,在荒漠大地上律动的美。16:30,抵达向往已久的瓜州县。相比于玉门市,瓜州小城的生活气息更浓烈些,车辆穿梭来往在宽阔的街道上,路上的行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各种叫卖声吆喝着的瓜摊等等,热闹非凡。因天色尚早,我们将行李放置宾馆,18:30就乘车前往安西老城址。

瓜州以“安西”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据《肃州新志》记载:安西老城址建于清雍正六年(年),是当时的安西直隶州城的所在地,沿用至民国时期,为安西县城所在地。七十年代县城南迁,该城废弃,破坏也随之而来,城内建筑或毁、或拆,早已看不见全貌。

师傅带着我们穿行在瓜州小城内,不一会儿就到了安西古城北城墙下。下车后视觉被带到了,穿北城墙而过的柏油路,遗憾、无奈之感油然而生。因安西城址作为直隶州城,建筑规模相对较大,平面大体呈正方形,长宽均为米,分布面积平方米,为此次考察中规模最大的古城址之一。夕阳下,断壁残垣,斑驳残损,依旧难掩城堡的高洁、昔日的风光。随后,我们沿着小道进入城内,城内布局,因不合理的人为利用(如:城内外的农田改造、城墙上挖洞圈养牲口、墙体旁堆积着生活垃圾等),加之,水灾、沙漠化等自然因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出城门,沿着宜禾路返回,回望着远处无声息屹立着的土城。

图20城墙旁堆放的生活垃圾

图21城墙内的农田改造

图22城墙上挖洞圈养牲口

越往西走,时差感越强,我们惯用的以日落来判断时间,在这里几乎对不上,当你感到饥饿时发现已20:30了,于是我们返回县城吃过饭,早早进入了梦乡。

7月20日,晴。

按照计划,我们今天考察三个点:锁阳城、榆林窟、悬泉置,晚上坐高铁到敦煌。

清晨8:00出发。车驱驰在戈壁滩地上,两侧荒漠延伸至天际,望之缥缈无踪。植被也由最初丛生的红柳,渐次于寸草不生。10点到达锁阳城。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相传薛仁贵及其士兵被困城中等待救兵时,发现了一种可食用的味美甘甜的植被——锁阳,为了纪念,因物定名为锁阳城。我们买票后,坐观光车进入遗址区,苍凉、黄莽、廖阔,是我进入锁阳城的第一印象,而红柳、骆驼刺则成为调剂漫漫黄沙中的一点绿。

图23锁阳城遗址内的木板栈道(整个参观路线均是如此)

图24站在最高处远望古绿洲上纵横的农田、古渠道、古墓葬

图25塔尔寺遗址

由讲解员言谈中得知:锁阳城作为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始建于汉代,兴于唐,其他各代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重修。城址分为内、外两城,是集古城址、古渠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城址虽历经战乱,但整体形制仍保留了唐代古城风格。城址周围还分布着汉、唐、魏、晋时期的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而现下没有更好地发掘技术对古墓区进行大规模发掘,因此让他们静静的守护锁阳城则成为了更好地保护。不觉中,我们站在夯土版筑的古城遗址最高处,透过茫茫戈壁,俯瞰着这一片大城廓,外城、内城、羊马城、角墩、马面、瓮城、礌石尽收眼底,远望着古绿洲上纵横的农田、古渠道、古墓葬,仿佛看到了喧嚣的古街市,听见了商贾驼队悠悠驼铃声……

随后,我们继续乘坐观光车前行,去近看古绿洲中纵横交错的水渠、农田,顿时对沧海桑田有了更深切的感知。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塔尔寺遗址,整个遗址区,保存最好的就属塔尔寺。据考证,寺庙始建于唐代,从残存的塔身形制来看,是覆钵形的喇嘛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一月有余,并收徒石磐陀。整个参观欣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为了保护这片脆弱的遗址,大到防洪除危、遗址监测预警体系平台的建立,小到文物的日常维护、人行步道的构建、沿线护栏以及警示标牌等,均遵循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无疑是到访游客、任何一个文物保护机构学习、借鉴的榜样。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

约11:00,看完这座静静伫立于大漠戈壁一千多年的古城,我们前往第二站——榆林窟。

图26途中遇到的“大地之子”

图27榆林窟文物保护碑前的合影

图28谷底流淌的榆林河

正午时分,车辆歇在榆林窟停车场,这是一大片高地,需向下走进入景区。购票之后,寻阶而下,可见榆林窟全貌。下至谷底,走近河岸,才知榆林窟得名于它脚下流淌的这条始终相伴的榆林河(即踏实河),而榆林河的得名又源于两岸成荫的榆树林,其渊源不浅。我们穿行在谷中,棉花般的白云在蓝天中扩散开来,谷中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微风拂面,光是自然风光已让人陶醉,加之与戈壁滩形成的反差,更显榆林窟之柔美。片刻,讲解员便带着我们开始参观洞窟,因选修过西北石窟的课程,所以壁画中的诸多佛像看起来都那么亲切。以往都是看书中冷冰冰的文字介绍,当你真正走进洞窟,手电光所及之处,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壁画实实在在出现在眼前时,突然有了具象的理解,心灵上的震撼、视觉上的冲击都无限的放大。在看到窟内被清代整修过的彩塑,各个目光呆滞、造型僵硬,虽色彩艳丽,却已然失去了欣赏的价值,打心底的不忍直视,我想这大概是榆林窟自己的骄傲吧!洞窟宁静而又肃穆,容不得我们喧嚣,“慢慢走来,细细品味”是我们对其最大的敬意。

约14:00,离开榆林窟,在锁阳镇吃饭。饭后,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悬泉置。

“置”就是汉代对驿站的称谓,因此处附近有泉水名曰“悬泉”而得名。《西凉异物志》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悬泉的名字也直观的反映了,古人对水源的需求。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西域通往中原的丝绸之路东段第一置,而它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至今罕见。据记载: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土坯垒砌而成,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及办公房舍、马厩等。

图29甜水井墩烽燧遗址

一阵摇晃,大家从梦乡中醒来,此时汽车已顺着路边的临时便道下去,在戈壁滩上颠簸着,途中路过甜水井墩烽燧遗址,不一会儿就到悬泉置遗址。下车后,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阔和苍茫,在阳光的直射下,戈壁滩泛着白光,让人眩晕。大家纷纷选择进入悬泉置文物管理所内,进行参观,所内面积不大,但设施齐全,我们边作休整,边了解悬泉置的历史。之后,我们决定前往掩埋于戈壁流沙砾石中时隐时现的古房屋基址,去感受悬泉置“跌宕起伏的一生”。沿着布满石子的小道走到尽头,一个标有“悬泉置遗址”的大石头便呈现在眼前,留念取景后,继续沿着木板栈道前行,依次看得到的是卫生间、置区(驿置管理人员办公区域)、古驿道、传舍区、灰区(未发掘区域)、厨区、马厩、马医区、戍守区等城内设施。一路走着,一路想象着刀光剑影、鼓角争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又仿佛听到马厩内一匹匹天马引颈长嘶诉说着逝去的往事。

往回走的路上,我再次回望遗址,繁华落幕,喧嚣远去,叮咚的驼铃声消失在一片黄沙之中,不禁让人唏嘘。唯有那神奇的清泉,默默守候着这片净土。

20:01我们坐上前往敦煌的火车。到了敦煌,看着车窗外鳞次栉比的屋檐、林林总总的商铺、各地的地方特产和那络绎不绝的人群,顿时就感受到小城的生机,心想或许是那些慕名而至的游客和中外“敦煌学”研究者们接踵而来,冲破了大漠的沉静,使得小城格外的繁华热闹。

图30悬泉置文物管理所

图31悬泉置遗址的功能区

7月21日,小雨转晴

今天的行程不是很紧张,清晨约好,我们三五人,辗转来到了敦煌博物馆。敦煌博物馆不似其他城市的博物馆那样张扬,只见他低调地隐身在一排胡杨林之后,深灰的色调和独特的建筑无声地诉说着敦煌繁华落幕后的一声叹息。谁料?去的过早未开馆,我们便在馆外游转,等待开馆。因时间的缘故,计划外的敦煌博物馆,只停留了四十分钟,匆匆一眼,便离开了。

图32敦煌博物馆

10:00,我们乘坐公交车,前往敦煌莫高窟售票处,取票。随后,再乘坐景区大巴,经过一片荒芜之地,绿洲出现,便到了莫高窟。过桥,是一座陈年的门楼,正中高悬的蓝底牌匾,上书“石室宝藏”的字迹。继续往里走,九重楼便映入眼帘,其附于石壁又高于之,仰望着,红柱飞檐,古朴庄重,虔诚之心顿起。奈何游人过多,常列队半小时,才得观一窟数分钟。很多时候的匆匆一撇,不是被窟顶上绘制的无数小佛像所惊艳,就是被昂首凝视,神态威严的大佛所震撼。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无一不诉说着能工巧匠们的伟大与神奇,他们的一刻、一凿、一染,都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洗去了俗世的尘埃。览毕,跟随众人的脚步,又参观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文明回响和敦煌市库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三个展馆后,踱步而归。

图33道士塔

图34莫高窟保护碑前的合影

傍晚时分,我们赶在日落之前,前往沙不涉泉,沙泉共处千百载的鸣沙山,月牙泉。听说在大漠看斜阳西下,很是壮观,既来之,便想一睹风情。为了追赶夕阳,我们没有前往月牙泉边,只是远望着静卧在茫茫沙漠中,如沙漠之眸般的月牙泉。之后,我们便向着鸣沙山主峰进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细沙往上爬,虽有软梯作为支撑点,但依然很吃力。手脚并用爬至小山顶时,才发现夕阳不知何时已落下,极目而望,前方的景色依旧激荡人心。晚风习习,我们面对着广袤无垠的沙漠张开双臂,俯瞰着秀美的月牙泉,远望着敦煌城的星星点点,即便没有聆听鸣沙山美丽的鸣响、没有看到沙漠斜阳西下的壮观景象,依旧不枉此行!

山下的催促声打破这片宁静,我们抖着满身的沙子,下山了。

图35面对着广袤无垠的沙漠张开双臂的我们

图36远望着秀美的月牙泉,我们下山了。

7月22日,小雨转阴

清晨8:00,我们前往第一站:阿克塞石油小镇。

从敦煌向南,在阿尔金山北坡有一座近似毁灭的废墟小镇,它被称为阿克塞石油小镇,又名阿克塞老县城,也是电影《九层妖塔》、《西风烈》的取景地。这座小镇,海拔高达米,处于柴达木盆地荒漠和河西走廊荒漠的包围之中,因石油而兴起并逐渐聚拢为镇,后因海拔、沙漠、饮水问题而废弃,仅存在了短短二十年。废弃的原因扑朔迷离,心想着或许此行可亲身去探寻小镇兴废的缘由。

大约两个小时,抵达石油小镇。下车后,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寒冷如期而至,瑟瑟发抖的我们,在看到周边游人裹着轻薄型羽绒服,手持雨伞时,羡慕之心油然而生。寒冷依旧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穿越历史,探究曾经的石油小镇,感知八九十年代小镇的兴衰与无常,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于是,我们沿小镇的街道,幼儿园、电影院、俱乐部、工厂、礼堂、县政府等各种废墟建筑一一呈现在眼前,走在这里,感觉比走在仿古的古镇,更能感受历史的真切。放眼望去那斑驳的墙体,褪色的红色标语,残垣断壁的厂区,锈迹斑斑的车站无一不在向每一个到来的游客倾述着昔日的繁华。意犹未尽,无奈,因天公不作美,寒冷感增倍,只好告别石油小镇,前往阳关遗址。

图37博罗转井镇内的电影院

图38光彩幼儿园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当地人把这个古关遗址叫做“古董滩”。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魏晋时在阳关设县,唐代阳关继续使用。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由丝绸之路南道东入阳关到长安的。元代以后,阳关被流沙吞没,因而有“阳关隐去”之说。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是古丝绸之路南段的重要关隘,是通西域、连欧亚的门户。

14:30我们抵达阳关遗址,先参观了规模宏大的阳关博物馆,然后“出关”,乘观光车即可抵达阳关烽燧遗址。据记载:古阳关烽隧遗址,系汉代建筑,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地,故有“阳关耳日”之称。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远近百里尽收眼底,见证着大漠孤烟、金戈铁马和商旅驼队。

过烽火台再往前走,除了新修的一座亭子和几辆大木轮车,就剩一片茫茫沙海了。我们沿着中间木板栈道行走在著名的阳关大道上,地面平坦,却难觅历史遗迹,不由地感叹着昔日阳关大道上的萧瑟与别离。只是,阳关已不再仅仅是悲怆,更是一次生命的旅程和一种生活在远方的信仰,而阳关大道更多是走向光明,走向成功的道路。

图39阳关烽燧遗址

图40木板栈道建起的阳关大道以及周围两旁的古董滩遗址

走出阳关,向东约3公里,我们便在一个树木掩映的简易停车厂下车,周围是茂盛的庄稼田,道路两侧绿树浓荫蔽日,若不是空地中立着一块文物碑,我都不敢相信此处竟有被滚滚黄沙掩埋的古城。我们沿着小道,往里走约1公里,一座高大的沙丘展现在眼前,沙丘间隐约可见的残垣颓壁和一处处散落的古文化遗址,便是寿昌城了。据记载:寿昌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由敦煌去往西域必经的重要城镇。汉代为龙勒县治,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北魏改立为寿昌郡,北周并入敦煌县,隋设龙勒府,唐武德年间又置寿昌县,北宋之后,逐渐衰微。

图41寿昌城遗址西南角角墩,坐落于一条小道旁,周围无护栏保护,杂草丛生。

图42正在被沙丘不断侵蚀、掩埋的寿昌城墙体

图43疑似生物破坏的墙体

图44寿昌城墙体上刻字的痕迹

图45寿昌城遗址文物保护碑

我们顺着高耸的沙丘往上攀爬,想一览寿昌城的全貌,感受那隐藏在黄沙中的繁华。站在沙丘的最高处,可看清整个城池的轮廓大致呈长方形,采用夯土版筑。查阅资料得知,该城遗现仅存东、西、北三面残墙和西南角墩,从夯土中的灰、红陶片及其他汉代遗物考证,城址经历两次大修筑,使得夯层密实度不一。城中建有行政官衙、学校、寺庙、社稷坛,也有酒肆、店铺、民房,但更多的是兵营和客栈。

这是一座典型的被黄沙几近埋没的城址,在古城中行走,流沙侵蚀、风化、生物破坏、人为损坏等都无限的放大,对比明显,观感强烈。只是感叹,今日所见之古城,曾繁盛千年,又沉默千年,每日与流沙、骆驼刺为伴,如若不加以维护,恐怕下个千年,世间再无寿昌城……

从寿昌城遗址出来,我们这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即坐车返回敦煌市。在宾馆附近的饭馆吃过饭,继而折身前往沙洲夜市逛了一番,也就结束一天的奔波。

7月23日,多云

走了阳关道,怎能不度玉门关呢?

清晨7:30,准时从酒店出发,前往玉门关。沿途依旧是一片苍凉的戈壁,偶有一丛卷缩着干枯枝叶的骆驼草,此情此景,让我忆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图46远远望去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

我们今天到达的玉门关景区,有三个地方可观看,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汉长城以及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进入景区,被告知,这一带是世界地质公园,属于保护范围,因此需乘坐景观车入内参观,不允许游客自行驾车前往。这一点,我很赞同,文物的保护就应如此。过检票口直通一个展馆,我们在这里了解玉门关遗址概况、历史沿革等。从展馆出来,即可乘车前往第一处遗址,大方盘城遗址。

据记载:大方盘城是汉晋时期敦煌郡西部边塞的一座军用仓储——昌安仓遗址,汉长城南面,距小方盘约11公里。整个城址,坐落于疏勒河古河道南岸上,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四面墙垣皆已坍塌,残基可见。城内稍靠北部有一座横亘东西的自然土墩,土墩上筑仓房一座,东西长米,南北宽17米,高约1米。四壁,除南壁多处颓毁,其余东、北、西三面墙尚在。

图47丝路古道的胡杨

图48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

图49文物警示标语

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到达大方盘城,远远望去,一座高高的土墩,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突兀、孤寂。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小跑前去观看靠北部的城址。墙体由黄土夯筑而成,可见中部筑有隔墙,将仓房分隔开来。整个城址,现已变成断壁残垣,有的形似立柱,有的形似巨人,在历代风雨冲刷之后,布满了沟沟壑壑,显得无限苍老,又好似在向历史倾诉着什么?唯北壁较为完整,上部很有规则的分布着一些小洞,据说是仓库的气孔。我们绕过城后,北面的古河道似乎尚未完全干涸,绿草茵茵,映照着蔚蓝的天空。绕城一周后,匆忙返回,前往下一站——汉长城遗址。

不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汉长城的脚下,看着沿大地隆起的走向被筑起的长城,犹如一条无尽头的苍龙,横卧于沙漠瀚海的天地之间,顿时觉得连吹过的风都隐含着一派金戈铁马的气息。

汉长城,又称外长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东起瓜州与敦煌交界处的北湖,西止西湖马迷土,全长一百三十六公里。而今天我们来到的这段汉长城,距玉门关遗址约4公里,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用黄色的夯土夹杂着红柳、芦苇层层混筑而成,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走近细看,昔日巍峨的城垣已变得矮小散乱,当年夯筑时用的红柳和苇草也已斑驳不堪,惟有西边高处的那座残迹犹存的烽台,在沙进人退的历史遗憾背后,向人们诉说着汉塞的走向与风姿。又是匆匆一看,心中不免抱怨,师傅留给我们观看的时间太短。

图50用黄色的夯土夹杂着红柳、芦苇层层混筑而成的汉长城

图51当谷燧遗址

图52汉长城文物保护碑

玉门关遗址,是我们今天考察的最后一站,大家也格外珍惜。据资料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玉门关始建于公元前年,现存的关城为方形,东西宽24米,南北长26.4米,墙高9.7米,宽3.7米。城址西面、北面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大车道,作为中原通往西域各国往来过乘和邮驿之路。

远远看去,当年宏伟的都尉府,只剩下一丁点的残垣,仔细瞧着,外形类似一个方形城堡,四周都是由黄土垒成的,见不到一砖一瓦。我们沿着一条布满砂石的小道走到尽头,便到了城墙下。我们在小方盘城外佇立良久,环视四周被时间风化的土墙,凹凸不平,留下的是历史的沧桑。古堡里空空荡荡的,只能抬头仰望一块正方形的蓝天。据说,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一米的马道,通过它可直达顶部,如今为保护历史遗迹,已禁止入内。在古堡内踱了一会儿,出北门,沿着木栈道通往远处的观景台,我们看到的景色又是一变。前方是一片珍贵的湿地,这是干涸的疏勒河转为地下水的一部分,红柳花红,芦苇叶绿,蚊虫也接二连三,为茫茫黄沙增添了生机。回望关城,仿佛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就在眼前,却又是隔了千年。

离开玉门关,车行驶在柏油路上,周围都是黄沙掩埋的戈壁滩,恍惚间,像是行走在迷茫而又漫长的黄尘古道上……返回敦煌市,饭罢已是下午两点,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宾馆休息。

图53玉门关遗址北门

图54玉门关遗址西门

休息过后,我们约好一同前往敦煌城西郊的沙州故城和白马塔。走过党河大桥,走出敦煌市区,穿过一片庄稼地,远远的半截城墙就出现在视线里。这残存城墙为原敦煌故城的一角,俗称“旧城墩”,简称沙洲故城。该城为汉代故城,始建于汉元鼎年间。经西凉、唐代两次加固维修。清雍正年间移民之后,弃之。经查阅资料得知,现沙州故城仅存南、北、西三面断续残垣。东面已被水冲坍陷无余,在党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绕城一周,除了用护栏围住城址,其余均辟为农田。不禁感叹,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掩埋,回首时似乎了无痕迹。

图55沙州故城遗址

图56沙洲故城遗址前的合照

之后我们前往沙州故城东隅的白马塔。相传白马塔是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为纪念他心爱的坐骑白马所修。白马塔建筑雄伟,塔身九层,高12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进入古朴高大的红漆大门,走过长廊,往南走便看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塔的周围,翠林围绕,青瓦幽舍,尽显优雅宁静、古朴自然。绕塔一周,感叹着,如今的沙州故城早已荡然无存,唯有这座白马塔巍然屹立在旧城遗址上,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此时,天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匆匆取景,便离开了。沿着党河,回到住处,早早的睡下了。

图57白马塔的大门

图58翠林围绕中的白马塔

7月24日,小雨

清晨,我们吃过早饭,收拾好行李,便前往车站,返回兰州,此次考察也就完满结束了。

最后,对此次考察做以下总结。

此次我们考察了:玉门老市区(老君庙)、西域城、赤金堡城、安西老城、锁阳城、博罗转井镇、寿昌城、河仓城(大方盘城)、玉门关城(小方盘城)、沙州故城等10座城址;玉门花海汉长城、敦煌玉门关汉长城等2处长城遗址;赤金峡、阳关、玉门关等3处关隘遗址;榆林窟、莫高窟等2处石窟遗址;悬泉置1处驿站遗址;白马塔1处塔遗址;加上玉门市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2处博物馆,共计19处考察点。总体来说,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遗址的保护问题。

首先,多处遗址的保护,由于对其价值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在保护对象确定、保护方法选择中缺乏完整的、深入的认识,保护总是片面的,无法达到保护遗址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目标。如西域城遗址、安西老城、寿昌城、沙州故城等,这些城址虽立有文物保护碑,但因人们的不重视,城址内外耕种农田,倾倒生活垃圾以及任意毁坏城墙等现象依旧存在,更有甚者,附近村民竟不知这些城址是文物。

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遗址远离城乡聚居区,地处荒漠之中,且遗址范围广,区别于一般的遗址保护。比如:玉门花海汉长城、敦煌玉门关汉长城等。他们除了对遗址本体保护,考虑土体自身因素、构筑技法带来的破坏因素、风蚀作用、雨蚀和洪水、冻胀破坏、易溶盐破坏和人为等其他因素之外,如何改善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亦是一个大难题?长城遗址涉及范围广,保护其周围生态环境要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之内,整体来说难度较大。

最后,针对遗址的旅游开发,也需就其本身,统筹考虑,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zl/107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