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融媒丨甘肃故事面孔解封生命之

<

吕元明的朋友圈。

他长着一张秀气的脸,眼角微微上扬,嘴角也总是带着笑意;

他有着自己独特又“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出门前得依次穿好衬衫、牛仔裤、皮鞋,并用蘸了水的梳子梳出发型、用发胶定型;

他在网络上总保持着较高活跃度,打开朋友圈,各种各样的资讯和热气腾腾的动态便会扑面而来,而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罕见病”。

吕元明生活照(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他叫吕元明,是一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俗称“渐冻人”,目前只有两根手指可以动弹。

如果说“渐冻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生命流逝,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吕元明给出这样的回答:“我的身体动不了,但是我头脑很清楚,我想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从自我怀疑、痛苦封闭,到逐渐突破、不顾一切地野蛮成长,他在“冰封”中,用了38年寻找到了完整、充实、有尊严又充满力量的生活。

无解之问“在恐惧中获得新生”

在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炭素厂小区,有一个普通又特殊的家庭——一家五口人,父亲在炭素厂上班,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姐弟共三人。

平凡又温暖的家庭,却因疾病悄然更改了生活轨道,其中姐弟两人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俗称“渐冻症”。

吕元明一家

今年39岁的吕元明是弟弟,从小就患上脊髓性肌萎缩症,这种病至今无法治愈。

记者见到元明的第一眼,他坐在自家客厅支起来的一张小床上,床尾放着一张白色的小方桌,床边放着一个扶手掉了漆的皮椅,他斜倚在小方桌上,穿着整洁的绿色格纹衬衫,下半身用一个毯子盖着。

吕元明一直在用自己的眼神邀请并招呼着我们,他的头动不了,便用力把眼珠瞥到眼角最边处,随着我们的身影转动,直到我们面对面落座。

家里来了客人,让他的母亲明秀莲很开心,倒水、递水果、搬椅子……不停招呼着,还专门给他掖了掖毯子,整理了一下衣领。

年幼的吕元明与姐姐合影

他把记忆的时钟调回到年。

疾病到来前,一切都显得异常平静。一岁多的小元明还是一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的幼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吕元明感觉到了异样:别的小朋友越长越结实,可是他却越来越无力——从走不稳,到站不住,慢慢连坐下都有困难。

7岁左右,吕元明的脊柱已经开始变形,他很疑惑:“为什么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上学,我却只能歪歪扭扭地坐着?”

“为什么每次出门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为什么爸爸总是在干活,妈妈看着我会悄悄抹眼泪?”

……

雪上加霜,在他的病情愈发严重时,姐姐的症状也愈发明显。

这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五口之家,只有父亲一个有经济来源,两个孩子患病,拮据的背后就是绝望。

但现实的压力丝毫没有让父母放弃对孩子的爱,发现姐弟俩的病在海石湾这个小镇得不到治疗时,父母开始带着他们到兰州、北京、西安、内蒙古等地求医问药。

“医院束手无策时,我父母开始相信‘偏方’。”吕元明说。听说在内蒙古有一位“神医”,父母便揣着钱,带着孩子马不停蹄地赶往内蒙古。

“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一个骗局,东拼西凑的元全部被骗,买完车票后父亲身上只剩几块钱,一顿吃饭钱都不够。”吕元明苦涩地回忆,回家后,父亲就把自己关进了卧室,至今他都忘不了父亲那时候绝望又沉默的背影。

吕元明躺在床上用两根手指操作手机。

那段时光,吕元明用“灰暗”来形容。

在14岁这一年,父母确定了姐弟俩的病当时根本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后,他们停止了外出就医。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悲观地认为吕元明活不过18岁。

18岁,成为“渐冻人”吕元明生命中第一个奋斗的“门槛”。

“那时,妈妈还会推我到院子里坐着,同龄的朋友放学回来,我看着他们就羡慕。”吕元明说。清醒的头脑和无力的身体,把吕元明撕扯成为一个极度敏感和自卑的人。他向往外面的世界,却又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胆怯。这几年,是叛逆而又美好的青春期。显然,这与吕元明无关。

他把自己困在了“茧”里,选择不出门来逃避现实。

明秀莲不忍心看着儿子一天天消沉下去,变着法地带吕元明出门,并送给了他一条小狗。这只小狗在捡到时,已经濒临死亡,但在明秀莲的精心照顾下,居然神奇地“复活”了。

小狗的健康长大给吕元明的生活带去了微妙的希望。

渐渐地,他更习惯和小狗待在家里。一年四季,只有白色的墙壁和白色的房顶。每天,小狗陪他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鸽子从天空飞过,看着远处的山,他开始幻想大海到底是什么样。“那时候突发奇想,就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想去看看大海。”他说。

18岁的脚步在逼近,吕元明一家如临大敌,“死”这个字成为家里面的禁忌。

年5月28日,吕元明18岁的生日如约而至。他睡醒睁开眼睛,眼前是一片白,僵硬的身体限制住了他的行动,他只能不住地眨着眼睛,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很快,疑虑就被明秀莲喜悦的语气打消了。洗脸、抱上厕所、喂饭……吕元明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起床后的一系列“程序”,可他觉得今天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多了一丝不同。“18岁后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奇迹’!”吕元明说。

当晚,妈妈亲手做了长寿面和一桌丰盛的饭菜,爸爸下班回来买了蛋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庆祝他的“新生”。

吕元明坐在蛋糕后面,看着眼前明明暗暗的烛光,心里也泛起了涟漪:“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应该结束。”从那一刻起,他内心坚定地发生了改变。

吕元明(左三)和他的家人们。

重获新生“我要把偷来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今年吕元明39岁,是他生病的第38个年头,也是他与自己身体斗争的第38年。

“18岁以后的日子仿佛是偷来的,我慢慢地接受现实,要过得和以前不一样。”吕元明在20岁时,他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和姐姐有了共同的想法——创业。

说干就干。他和姐姐决定编中国结拿到市场上去卖,编织的过程并不轻松——胳膊和手使不上劲,就用几个指头固定住一头,另外一头艰难地用牙咬住,编成的中国结也是歪歪扭扭。花了5天时间编了几十个中国结,便兴致勃勃地拿到了夜市上去卖。

可是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出门了,但自卑的吕元明不敢吆喝、不敢和顾客对视,只能默默地坐在摊前,看着别人的摊上人来人往,他感觉自己在人多处像一个小丑一样。

“有好多次,顾客经过面前,我都想叫卖几句,但是嘴就是张不开。”姐弟俩一直没开张,直到第三天,吕元明卖出了第一个中国结。一个小姑娘拿着5块钱走到了他们摊位前,姐弟俩高兴地让第一个顾客随便挑选,面对大小不一的中国结,可是小姑娘却挑了一个最小最丑的。

“让我久违地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吕元明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单生意。

可是创业梦想并不能只依靠他人的善意而继续。在接下来的一天、两天、三天里,门可罗雀的小摊再也支撑不住吕元明和姐姐的梦想——收摊、回家,两人对坐在家里,静静地看着红艳艳的中国结发呆。

“无力的双手编出来的中国结怎么会好看,怎么会有人买呢?”回想起来,吕元明并未对当初的创业想法感到沮丧,他在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是吕元明患病以来第一次主动走向社会,紧接着,他还开过网店、卖过女装,但最终因为身体原因都没能坚持下来。

吕元明参加央视节目。

创业的失败并没有阻挡生活前进的步伐。

年,姐姐吕元芳认识了罗忠木。来自广西桂林的罗忠木是一个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在聊天过程中,吕元芳的开朗乐观、善解人意让罗忠木对她产生了好感。

美好的爱情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年5月3日,姐姐结婚了。年1月,姐姐在北京航空总院生下5斤7两的男孩,是亚洲第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孕妇接受剖宫产顺利诞下婴儿。

一家人的未来出现了。

医院院长给这个幸运的孩子取名叫启航,罗忠木给来之不易的儿子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罗桂陇,桂是桂林的桂,陇是甘肃的陇。

没有人比吕元明更能体会,新生命的来临给这个家庭注入了何等生机。“上天还是眷顾我们这一家人的。”姐姐顺利地结婚生子,彻底燃起了吕元明对未来的希望。

年,吕元明圆了看海的梦。他在南方一家媒体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旅游,他和妈妈去了深圳、广州等城市,并在深圳看到了海。

“和我想象中的大海一样,很广阔!”平时坐4个小时就会累的他,在海边坐着轮椅背上绑着板子整整待了一天,“这一天,我很真实地感受到原来梦想的力量真的可以战胜病痛”。

吕元明参加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

突破自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回到兰州后,他决心改变现状。

他开始打开自己,用几根并不灵活的手指去触碰更广阔的世界。

年,他在甘肃省公益慈善总会第一次上台演讲,15分钟的演讲稿,吕元明准备了20多天;

同年,他组建了一支5人足球队,参加了兰州市七里河区五人制足球赛,并进入了8强;

年,第一次参加兰州马拉松,妈妈推着轮椅带着他跑完了五公里的迷你马拉松,“我的人生和马拉松很像,再累也要坚持”。

年,他被兰州新区秦川镇东川小学聘为“爱心大哥哥”校外辅导员,每年六一他都会带着礼物去看孩子们;

……

至此,无法行动的吕元明已经发生改变,他像火一样燃烧,然后不顾一切地疯狂成长。

吕元明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注册公益组织,这是吕元明做过最大胆的尝试。

“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我在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受到了病友和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就想有一天,如果病友想来兰州,我也能给他们同样的帮助,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正常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吕元明说。

在准备过程中,他发现罕见病这个群体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zl/137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