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疆遮蔽美丽的黑纱
以下大部分文字内容
摘自
我是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6年来,走访了天山南北个城镇、街道、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平安、稳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还记得在和田大巴扎看到各式各样的艾德莱斯绸让姐妹们挑花了眼,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上,两位大姐热情地向我介绍维吾尔传统眉笔——用羊油和奥斯曼草汁做成的一根小棒,漂亮姑娘的眉眼都是用这样的眉笔描绘。
我的姐妹们在保养头发上有自己的妙招!她们经常涂抹一种自制的发胶,是沙枣树胶。这种定型发胶既便宜,效果又好,使用时用水溶化,用手涂抹在头发上,等干后头发就变得硬且光亮,梳好的小辫子几天不用梳都不乱。
可是今天,我常常在大街上看到一袭黑袍、黑纱遮面的维吾尔女子。她们不只是遮住美丽的头发,甚至完全看不到眉眼。
看到这些,我及身边的许多人都不禁产生了诸多疑问:这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服饰为何出现在新疆?这种我们的祖先未曾接受的“舶来品”,为何穿在了21世纪新疆维吾尔族女性身上?
亲爱的姐妹们你们怎么了?
你那五彩飘逸的艾德莱斯裙呢?
你那月亮一般美丽动人的眉眼呢?
你那编成一缕一缕俏皮的小花辫呢?
你知道吗?在你遮住自己脸庞、套上厚重的黑袍的同时,你已经把自己与这个美好的世界阻断!你阻断了自己享受健康、文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权利!你阻断了自己作为女性投身建设美好家园的权利!
历史上,虽然我们维吾尔族选择了信仰伊斯兰教,但并没有在服饰传统文化中完全盲从伊斯兰教对于服饰的要求,而是保留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服装文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地理环境气候和生产方式差异而决定的,以农耕为主的维吾尔族,如果选择了长袍和蒙面,就无法在绿洲的农田里劳动。这是与在干旱沙漠地区从事贸易的阿拉伯人不同的。因此说,吉里巴甫服不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
世人皆知,维吾尔族是性格开朗活泼的民族。我们喜爱在热闹的“麦西来甫”上欢快地歌舞,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只要那悠扬的音乐响起,老人、孩子、姑娘、小伙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扭起身子跳一段,我们这种快乐的生活传承了千百年,它不仅能消除疲劳,还可消除心中的烦恼。
有人说,维吾尔族是一个没有忧愁的民族。可是,如果我们的女性都卸下妆容、穿上黑袍、蒙上面纱,这种暗沉的色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还能让我们快乐地舞蹈吗?
现在,有人说“吉里巴甫服是女性穆斯林必须穿着的服饰”,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请问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美丽,难道她们就不是穆斯林了?这不是对先人的羞辱吗?
在我看来,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如果我们民族的女性放弃与大众面对面的交流,放弃让自己接受新的科学技术,放弃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民族的未来就极其令人担忧!
今天,我们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21世纪,难道我们要偏信宗教极端主义的蛊惑,选择退回到中世纪吗?
这是与当今时代多么格格不入的戕害!我们的先辈们从来没有遮盖过自己女儿们的脸,我们的家庭从没有剥夺女人同桌就餐的权利,我们的青年从没有放弃追求知识和文明的希望。
说起对女性衣饰、活动限制之严,除沙特阿拉伯外,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同伊朗相提并论。在伊朗,女孩在上学之前衣饰一般很随便。穿花裙,扎小辫,个个不失天真活泼之态。而一到入学年龄,在保守的家庭中甚至从四五岁开始,不问寒暑,母亲都要给女儿蒙上一块头巾。
头巾起初也许是带花色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头巾到衣着,很快就变成全一色乌黑了。随着衣着的改变,她们幼时那种天真活泼之态也就消失。有人说,大黑袍—查多尔和芒托,是女人的枷锁。因为任何一位女性,自穿上大黑袍之日起,她就再也不能同异性随便接触和交往。
在伊朗,中小学是男女分校的。到大学,男女可以同校,但不准接触、交谈。男女宿舍严格分开,互不往来。男女生可以同室上课,但要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严格分坐,有时中间还用帘子隔开。在公共场所,两性严禁握手,更不准有任何亲昵的表示。
不是夫妻或已正式订婚者,男女不得上街同行。违反者,一经负责安全与风纪的革命卫队查出,就要被打六七十皮鞭。男女不准自由恋爱,婚姻大事一般由父母做主,妇女,没有任何权力可言。未婚女子通奸,要遭鞭打。已婚女子若有新欢,就要被乱石砸死。
伊朗法案规定不得处决年轻处女,但解决之道并非让处女获取死刑的豁免权,而是在处决前先行派狱卒破身。年轻处女对“临时结婚”的恐惧甚于隔天一早的处决,因此她们都会反抗,为使“婚礼”顺利进行,有时得在她们的食物中掺安眠药。
据英国广播公司5月12日报道,近日,伊朗妇女们在网络上勇敢晒出自己摘掉面纱的照片,并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发起名为“我的秘密自由”(MyStealthyFreedom)的主页。短短一周时间,该主页已获13万人次“点赞”,且绝大多数都来自伊朗。
据了解,这个名为“我的秘密自由”的主页目前已有约张照片。照片中的伊朗妇女无论是在沙滩、大街还是乡村,无论和朋友或爱人一起还是独自一人,都摘掉了面纱,并配上相应文字。
一名妇女在主页上写道:“我讨厌面纱,我很享受头顶的阳光和轻风,这难道是巨大的罪过吗?”
但现在,不仅是南疆的乡村,就是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都可以看到很多面戴黑纱,身穿黑裙的女人们。这不是一个好现象。黑袍跟幸福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黑色总让人感到沮丧和阴森,它会削弱人们的意志,降低人们对生活的热情,甚至会让哺乳的婴孩感到心理恐惧。可眼前,我们中的一些人掉进了极端宗教设下的陷阱,这正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的无知和迷信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许多新疆人从小就听着巴哈尔古丽“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长大,歌词中的“天山南北好牧场,积雪融化灌农庄。”
让人沉醉不已,也让许多人对新疆充满向往和期待,许多人将自己的事业定格在了这里,为之奋斗、为之痴迷。充满了民族特色,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动人的音乐,闻到香喷喷的拷羊肉串的味道,还有许多漂亮的羊毛地毯、挂毯、各式各样的民族小花帽…
自古以来新疆就以能歌善舞丝绸之路的多彩生活而著称,凭什么让大黑袍和面纱使我们原本好端端的生活倒退呢!尊重信仰,拒绝极端宗教。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白癜风怎样能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zl/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