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头式竟然在这里
锦鸡苗发式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这不禁暗合了唐代人的审美。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锦鸡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属于亚族群,自称旮弄(又写嘎闹),因崇拜锦鸡(凤凰图腾)并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而得名,聚居在贵州东南部。他们的祖先来自古邦楚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远祖系蚩尤。锦鸡苗族的少女和妇女艳如锦鸡,风情万种,其中着穿的百褶裙较短,只有五到七寸之间,长不过膝,勉强盖住臀部,春光迷人,神秘美丽。锦鸡苗族,人口约两万人,约在苗族总人口的百分之0.2。“锦鸡苗族”一词最初出现在苗族作家南往耶的文学著作中。
关于锦鸡苗族。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才沿江而上,来到这里。苗族有洪水滔天后人类只剩下葫芦兄妹,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传说。
女娲不仅是苗族的祖先,而且是芦笙的发明者,《白虎通》说:“匏曰笙”。《世本》说:“女娲作笙簧”。传说祖先们来到这里,没有田耕种,他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小米帮助他们度过饥荒,为了感恩,他们学锦鸡跳舞。至今,锦鸡舞仍在他们的祭祖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锦鸡苗的头式很特别,高绾的发髻,形如粽子,光滑圆润,高昂秀丽。女子梳头一次可以保持2至4天,梳得越紧定型越好越能持久,过去用猪油定型,现在改用发胶。盛装时,头戴银发簪,发鬓插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及银梳、银雀花等,靓丽迷人。细心之人会发现,他们的头式非常古朴,深有大唐遗风的特色。
据资料考证,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陕西长安的韦顼墓石椁上就有戴假髻的女子形象。而锦鸡苗的女子很多时候也会以假发髻示人,以凸显头式的高耸之美。
过对比发现,锦鸡苗发髻和唐代头式在审美标准、外观、捆绑方法上几乎变化不大,锦鸡苗发髻可谓名副其实的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头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zzfj/1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