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魔幻剧的结构初探

引言

  欧美音乐剧是一个传承百年之久,风格多样,歌、舞、剧三位一体,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商业化舞台艺术品种。

  商业有其运作模型,艺术也不例外,也是有其形式结构的。本文尝试基于欧美音乐剧的戏剧结构,将魔幻风格的艺术品种引入其中,建构一个新的“音乐魔幻剧”戏剧结构模式,以期对未来的创新音乐剧品种,探索出一条新的生发途径。

概述

  一般意义上讲,音乐剧就是戏剧、音乐与舞蹈这三者的结合。戏剧性是音乐剧的本体,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舞蹈是音乐剧的翅膀。从戏剧本性来说,就是故事的有头有尾、线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人物的立体表现力以及情节的趣味性

和生动性。

音乐剧结构

  何谓音乐剧结构,就是由分段插曲情节组成,统一性来自一个中心思想或观念,而非一定来自具有因果关系的行动和场景;通俗的讲,就是一台有人物故事情节的戏,从戏剧性台词过渡到歌曲,再融入舞蹈,最后在载歌载舞中谢幕。

  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如果单从戏剧性成分角度来解析音乐剧结构,可以将其归纳为:体现人物身份、延续强化人物情绪、展现情绪及情境转折以及凸显重要情境段落。

  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在其《论戏剧性》中,提出了以“戏剧情境”为中心的戏剧本体论,“戏剧情境”指的是:“具体的环境,诸如剧中人物活动的时空环境;特定的情况——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也即三种相互依托的核心力场。它包含有“戏剧动作”、“戏剧悬念”、“戏剧冲突”和“戏剧场面”四个构成要素。

音乐剧的艺术特质

  人类普世命题——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尊严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等。这些有关人的主题,无不在欧美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

  同时,欧美音乐剧对于这些主题的表现,从来都有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相伴随;从来都有一种幽默情怀、潇洒心态运化其间;从来都充溢着一股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活泼的生命活力。音乐剧塑造了一种开放、乐观、幽默

的正向人格类型,它也是欧美民族文化精神的自由释放和内在气韵的充盈展现。

  在这里需要略微延展的做一个中美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的比较:

美国人的文化性格:正直、乐观、豁达、幽默、率真、宽厚、热情、狂放。

美国人的人文精神:坦诚、博爱、独立、自由、进取、民主、平等、公平。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善良、正直、深沉、博大、淳朴、豁达、中庸、淡泊。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勤劳、节俭、仁爱、勇敢、中和、忠实、诚信、模糊。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性格及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有多大。由此推导至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只有紧紧扣住人类的普世命题,才能真正的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是跨越国界的。

  简而言之,音乐剧只是一种舶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土壤一定是源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只要我们在创作中能够不偏离人类的普世命题这个主旨,东方和西方的观众就会产生共鸣。在音乐剧的民族特性方面,也就是戏剧、音乐和舞蹈的各自成分中,有机的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元素,自然就会结出丰硕果实。本土的音乐剧成长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并走向世界,就不会是天方夜谭!

百老汇音乐魔幻剧

年上演《魔术表演》(TheMagicShow),斯蒂芬?施瓦茨作词作曲,是专为魔术大师道格?亨宁(DougHenning)量身定做的。连演了场。另一部是《魔法师》(TheWizard),取材于《绿野仙踪》故事的童话音乐剧,年上演,连演场,并获得第29届托尼奖之最佳作品、最佳音乐、最佳导演、最佳服装、最佳编舞、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6项大奖。年首演的《梅林》(Merlin),也是由魔术大师道格?亨宁作为主演,首轮演出

场。

  年,18岁的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受芝加哥《魔术人》轻歌剧剧组邀请,由他领衔主演了这部新型歌舞魔术剧。大卫设计创作了剧中所需要的全部魔术,而且创造了载歌载舞表演魔术的风格,使这部音乐喜剧别具一

格,成为芝加哥历史上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喜剧。年,大卫名为《梦想与梦魇》(DreamsandNightmares)的大型魔术秀打破了百老汇的票房纪录(超过《猫》、《狮子王》等)。

  客观的说,以上的早期百老汇音乐魔幻剧,更多的是为魔术师量身定做的魔术舞台剧,在戏剧性方面比较单薄,不够立体和丰富。

现代音乐魔幻剧结构

  首先是从主创人员的思维角度来讲,其一,剧作家的思维特性侧重于叙事性模式,它所强调的是戏剧发展线条的流畅、曲折、有序推进、整体有机;其二,词曲作家在思维特性上则更侧重于抒情性模式,它需要服从于剧中人物所处的角色地位及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同时,又需考虑将其浓缩为一种较具普遍性的情绪符号(歌曲),达到扣人心弦和广为流传;其三,编舞家的思维特性是既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也同时带有色彩性模式,借以彰显舞台的整体表现力。

  那么,魔幻(剧)作家的思维特性呢?

  它所着重的是时空性模式。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创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魔幻“戏剧场面”,   魔幻艺术的本体是由“暗示”、“转换”、“假托”和“模拟”四部分所组

成,基本的载体是“道具”,再结合以核心的“角色”扮演以及“变化”的本性,形成魔幻艺术的基础框架。

何谓音乐魔幻剧?

  音乐魔幻剧就是戏剧、魔幻、音乐与舞蹈这四者的结合。戏剧性同样是音乐魔幻剧的本体,魔幻成为音乐魔幻剧的灵魂,音乐则是音乐魔幻剧的思想,舞蹈同样是音乐魔幻剧的翅膀。

  从戏剧性角度来说,魔幻的“变化”手段与戏剧的“动作”手段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有可能造就出一个完整、融合的音乐魔幻剧艺术品种。同时,音乐魔幻剧的艺术特质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剧场里与观众进行全方位的视听

与情感交流,进而产生无以伦比的视听觉冲击与情感震撼,因而,它与生俱来就具备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与巨大魔力。

音乐魔幻剧结构

  基于谭霈生先生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原则,将其中的“戏剧动作”、“戏剧悬念”、“戏剧冲突”和“戏剧场面”与魔幻艺术的基于“角色”的“暗示”、“转换”、“假托”和“模拟”相匹配,就形成了独特的、魔幻主义风格的音乐魔幻剧本体结构(见下图)。

  从戏剧结构角度来看,不同艺术形式(戏剧、魔幻、音乐、舞蹈)在剧中应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比例原则,既在整体上保持不同艺术形式的一个综合比例的协调平衡;另一个是对比原则,既通过不同的综合成分形成色彩对比的板块。

换句话讲,就是连接场景的艺术形式的搭配要不同,要有对比效果。

  另外,在舞台魔术表演层面,一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烟雾、美女、金钱——魔幻三法宝。就“戏剧场面”而言,有了这三宝,观众注意力的吸引会大大的增强。因为它符合人类   在电影艺术论中,编剧一般都采用三幕式的线性叙述结构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开端为整个故事的基本背景介绍,并埋下冲突/悬念的伏笔;中段大部分铺陈将故事引向高潮,高潮过后走向尾声。不同阶段之间由关键情节点承上启

下,使整个故事起承转合,丰富完整。

  其中,情节冲突是呈渐进式递进的方式展开铺排,利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多层关系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或者相同人物之间的情节转折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

  在故事的节奏方面,有所谓的“10分钟定律”。即,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理论,如果10分钟之内没有安排关键信息或者线索重复,人们就会忘掉剧情,丧失兴趣,感到无聊。基于此,电影开头一般都采用快节奏叙事,引起观

众的兴趣,让观众能够迅速的进入观影状态。进入影片中期开始铺陈的时候,平均每10分钟出现一次情境事件/动作高潮,重复次数一般为3-4次,并逐渐增加紧张程度。保证观众能够对剧情有足够的熟悉度和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光要合理安排叙事内容,把握影片节奏,增加各种特效内容。还需要添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点和兴奋点,以此来影响观众的情绪,观众的情绪波动激烈程度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成正比。

  就音乐魔幻剧的结构搭建、节奏以及兴奋点而言,电影艺术的创作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小结

  国内最早实践美国音乐剧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戏剧学院表导演班师生演出的《窈窕淑女》。90年代中后期,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剧表导演班学员翻译演出了百老汇名剧《西区故事》。

  从2年起,原装英美音乐剧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来华巡演后,《狮子王》、《芝加哥》、《吉屋出租》、《西区故

事》、《42街》、《阿依达》、《灰姑娘》、《发胶》、《音乐之声》、《妈妈咪呀》和《窈窕淑女》等作品也相继在国内上演。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原创的公演过的本土音乐剧剧目也超过了百部,但遗憾的是,没有一部打磨(或是复排)成为了百老汇式的经典作品。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每一位从业者深思的问题:中国的原创音乐剧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所探讨的中国音乐魔幻剧(ChineseMusicalMagical)的结构属性,其实是在探索一个另辟蹊径的本土亚剧目创新创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我们能从另一个坡面攀登上舞台艺术的珠峰!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zzfj/62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