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西岳华山
第一天:阎良-华阴,骑行公里,参观西岳庙、东岳庙、玉泉院等
周五单人独骑从西安市阎良区人民东路出发,上关中环线S一路向东,在相桥附近拐入X,在油槐附近再拐上X进入渭南市界。
过G渭河大桥后下到河堤路上继续一路向东骑行,途中在距G国道最近处的程家村附近拐入国道,向东前行约四、五公里后到张岭村附近看到路北有“渭南军事博览园”的路口,从这个路口骑入。
按大路骑行到达“渭南军事博览园”,博览园以兵器、军史为主题建有多个场馆,只是近期正在维护施工暂停参观,所以只能在门口拍照留念。
继续前行,沿X一路向东,过华州区。全程很多村镇都有吃饭补给的地方。
一路基本平路到达华阴市区。首先来到华阴市岳庙步行街参观。步行街上吃饭、住宿一应俱全。
街上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西岳庙。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年)建集灵宫于黄甫峪口,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现庙内所存古代碑刻多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门票15元。
很多人都知道华山脚下有座西岳庙,但东岳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在甚至连所在地都不容易找到。东岳庙始建年代不详,几经毁废,清康熙三十年()和四十九年()重修过,目前仅存大殿两间,坐北向南,主体为清代建筑,民国九年再次重修。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阴市东岳路上市委党校后院中仅存的两间东岳庙建筑。
参观完东岳庙,经华岳大道一路向南骑行,途经连霍高速公路收费口,公路旁矗立着高大的欢迎造型。
华岳大道南端转盘上的“华山宝莲灯”雕塑。总高达31米,由底部平台和石护栏﹑基座八面浮雕﹑莲花底座﹑双龙戏珠浮雕龙柱﹑上部莲花座和顶端巨型莲花组成,投资达0万元。
从转盘处再沿G国道向西骑行,在玉泉院十字路口向北,玉泉路北端有一块刻着“云门石”的景观石,景观石旁边有一座水池和一棵古柏树,名为“云门池.晋柏”。
旁边碑亭里的石碑上介绍道:云门池.晋柏,俗称“一柏一石一面井”。据考,云门为古乐名,传为黄帝所制。池面呈八角形,取太极八卦之象,又有八音音律之意。池畔古柏系西晋太康八年()华阴县令魏君实手植,故名“晋柏”。池右原置一石,后遭毁废,唯柏树古池犹存。年进行修复时竖碑亭一座和景观石一方。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路南端一段约米的陡坡上去便是“玉泉广场”。这里是徒步登华山的入口处。
广场上有“华山睡仙”陈抟老祖的睡姿雕像一座。陈抟老祖,字图南,号扶摇子,后周世宗柴荣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毫州真源人,唐末五代隐士,著名道教学者。唐朝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便发誓不求禄仕,遂隐身山林,以山水为乐。北宋端拱初年(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现称“希夷峡”),享年岁。
玉泉院初名“希夷祠”,道士贾得升为纪念其师陈抟而建,后世改作“玉泉院”。清乾隆四十二年()毁于山洪,当年重建,民国时修葺。坐北朝南,三进院,院内山岩上留有游师雄、陈裴、冯祥等众多名人游华山时的题刻。
第一进院东侧“财神殿”。
西侧“文昌殿”。
正前方是玉泉院二道门。
穿过二道门进入二进院落,前方“遇仙桥”。
院中的石刻题字。
“汉神医华佗之墓”碑,此处应是衣冠墓。
刻石题字和“转运亭”。
“玉泉院”景观石和山荪亭。
“宋希夷先生之墓”碑,应该也是有碑无墓。
二进院西边的山荪亭建在巨石之上,据说为五代时陈传所构建,在这里写《钓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北宋时苏东坡及清初顾炎武、王宏撰等都先后进行过修葺。
山荪亭旁边的希夷洞传说是宋朝皇佑年间贾得升亲手开凿,洞内有雕工精细的陈抟卧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痛,就用手摸卧像的哪个部位,摸后便不会再痛。这里还刻有"崇宁癸未三月"题记。入洞摸像需交费20元。
二进院东边“吕祖洞”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二进院正前方“郝祖殿”供奉的是华山派开山师祖郝大通,正门上方悬挂光绪帝亲书“古松万年”御匾。
郝祖殿后面的“陈祖殿”自然就是供奉陈抟老祖的大殿了,上方悬挂慈禧太后手书“道崇清妙”御匾。
玉泉院东侧“圣母殿”供奉的是沉香劈山救母传说中的三圣母娘娘,大门上匾额“华岳圣母”。
玉泉院西侧“七真殿”供奉道教全真七子塑像,门上匾额“全性保真”。
穿过玉泉院后方的铁路涵洞就通向了华山登山口。
沿着坡道一路上行,路边有“华山山前大断裂”介绍:华山山体和渭河盆地的分界大断裂是华山隆升和渭河盆地下陷的边界,大致呈东西走向,长约18千米,断层三角面明显,因主要发育在华山地区故名。该断裂形成于距今约2.45亿年的中生代,强烈活动于新生代(距今0.24亿年以来),目前仍在活动。
华山“五龙宫”。传说陈抟原在武当山修行,曾遇到五条龙化身的五个白胡子老头,并教给他“五龙蛰法”,即睡功,可以一睡几十年不吃不喝。
华山牌楼。
纪念“拓修华山登山路碑石记”的碑亭,碑文记述了年拓修华山道路的过程。
五龙图。
雕塑“伴侣”。
华山门。西岳华山,自古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为道教“第四洞天”。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南峰“落雁”、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抱鼎峙,气势恢宏博大。有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千尺幢、百尺峡,以及老君犁沟、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等著名景点余处。华山景区门票旺季元,淡季元。
第一天晚上住宿玉泉院附近的宾馆。玉泉路两侧宾馆饭店很多,价格比市区稍贵。淡季到华山旅游的好处之一,就是吃饭住宿门票都便宜且不用担心宾馆爆满;不好的地方就是山上所有水管都冻住了,不能洗澡,凉水比较缺,山下的旅馆也有一些因为天冷不能洗澡的。冬季只要不下雨雪不刮风,低温在零度以上时去华山还是没问题的,不过冬季最好还是白天上山,晚上爬山估计得租大衣。有人担心山顶会有积雪,其实根本不用操心,人家5A级景区收那么贵的门票怎么可能不清理路上的积雪呢?万一游客滑倒摔下来谁负责?别说雪了,就是掉片树叶都会有保洁人员立即捡走。如果真的突发恶劣天气,景区一定会及时通知游客撤离或者暂时闭园的。一路上保安很多,根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第二天:徒步登山12公里,游览北峰、中峰
上山的路除了从玉泉院里面穿过外,也可以从玉泉院西边的一条坡道上去。周六早晨在玉泉路上吃过早饭,退了旅馆,把自行车寄存在旅馆内。在玉泉院门口与约好一起登山的同事汇合后,便从西侧的登山路开始进山了。这实际上是一条沿着河道循华山峪而上的山路。
在“华山门”处买门票进入,沿着坡道前行,感觉一开始便不停拔高。华山的海拔说起来并不算太高,只有2多米,但从玉泉院到回心石几乎是直线前行,而不是盘山路,所以坡度较陡。华山门内不远处路旁有一个书籍状的讲解台,上面介绍华山为“英雄山”:秦始皇首开巡华山先河,依恃圣山,傲视群雄,一统天下;汉武帝敕建西岳庙国祭华山,从此成就朝廷祭拜华山的典仗仪规,得华山保佑,终成霸业;沉香在华山西峰劈山救母,英雄尽孝成为古今典范;人民解放军“智取华山”,使华山声名远播;金庸大师华山论剑,揭秘英雄钟情华山、华山造就英雄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千百代英雄与华山结缘。
“五岳真形图”碑,立于华山峪口,由邓霖题记,每幅图下刻有其地理位置及传说。五岳真形图据称是太上老君最早测绘的山岳地图,是道教符篆,有免灾致福之效。据近代学者研究认为"五岳真形图"是等高线平面入山线路图。
起初有一段山路旁边是几近垂直开凿的崖壁,被铁丝防护网拦着,似乎随时有落石的危险,需要快速通过。
山壁上的“寿山”两字传系华山名道陈抟所题,“寿”字形如老翁登山,扛杖而行,神采奕奕,书中有画,画中藏书,堪称书画双绝。
清康熙年间题字“王猛台”。王猛,字景略,山东寿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早年隐居华山,后为苻坚谋士。建元四年(),苻坚令王猛屯兵华阴,涧东山上平地为屯兵处,故名王猛台。台上有点将台遗址等。
道教庙宇“灵官殿”供奉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王灵官,类似佛教供奉的韦陀。
五里关是华山天险第一关,位于进华山峪5里处,故名,又称“第一关”,实为地质崩塌遗迹。此关西为绝壁高山,东为河道深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进入关门以后,可以观赏许多人文自然景观。
路旁的刻石题字越来越多。
道观“青云洞天”。
希夷峡传说是华山名道陈抟隐居“脱骨”之地。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看不见听不到就像睡着了一样,故名“希夷”。希夷峡天开一线,神秘莫测。峡口右上方有一方穴,形似凿开,传为老君试凿处。巨石上的洞名曰“玉皇洞”。
由天然巨石形成的“石门”,游人登山需穿洞而过,此为华山第二关。
莎萝坪因坪上有陈抟手植莎萝树而得名,为入华山第一块山间盆地。
莎萝坪附近的河道边矗立有一座景观石,适合拍照合影。冬季爬华山的好处之二就是游人少,拍照没人跟你抢镜。
石刻“三峰拱翠”。
上山的坡道有时会非常陡。
“慈航殿”道观。
“药王洞”供奉药王孙思邈。
“混元石白蛇着箭处”:相传混沌初分、一元复始便有此石。北侧缝隙间有一道白色石纹,犹如长蛇痛苦爬行,人称“白蛇遇难”。它的传说被蒲松龄编撰为《安幼与》载入《聊斋志异》。
“白蛇着箭处”大石上有民国二十四年刻字“华岳在天上,飞烟荡浩胸。苍生伫雷雨,比翼跨苍龙”。
从“混元石”处开始,道路变为台阶路,直到山上五峰峰顶大都是台阶路。冬季爬华山的好处之三就是路上行人少,走窄小的台阶路不用担心有人挡道影响登山速度。
台阶路旁的景观石,适合拍照合影。
“毛女洞”。因传秦时宫女王姜为躲宫人陪葬之难,逃匿华山,食松柏叶,饮山泉水,久之体生绿毛,遂呼为毛女仙姑。毛女所栖石穴称为毛女洞,其峰为毛女峰。陈抟老祖有《咏毛女》诗:“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山花望太虚”。
民国二十二年刻石“奇削秀拔”。
抬头可以望见华山西峰。登山路全程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卖水、饮料、方便面的小摊,矿泉水十元两瓶,方便面十元一桶,烤香肠十元三根,可能是淡季,价格并不算太贵。
到“仙姑桥”前的一段长台阶路。
另一处小石门。
石刻“空翠”。
石室小庙“三皇台”供奉天皇、地皇、人皇神像,以祈请天皇赐福,地皇赦罪,人皇增寿。
刻字“响水石”。
“云门”处建有石拱门,进山行人穿门而过,称华山第三关。
过云门后,有一处长台阶旁,立着一个提示牌写道:进入险道,陡坡1公里,请调整体力,注意慢行!而实际走过后感觉长度远没有1公里,也没有那么险。
台阶旁的刻字:“天下第一名山”、“洞庭飞来”。
清光绪年间刻石“愿为天下雨”、“飞来石”。
北斗坪下院“通仙观”。
华山峪尽头的青柯坪,因坪上草木繁盛、古树交柯得名。
仰望西峰顶。过了青柯坪开始逐渐登上山脊,华山五峰均通过山脊到达。
清康熙三十五年()重建的东道院,供奉九天玄女塑像,也称“九天宫”。玄女为上古神女,圣母元君弟子,曾助黄帝大战蚩尤。
民国三十三年题刻“永朝华岳”。
梓潼宫。
龙腾石,充填于华山二长花岗岩岩体中的一条晚期板状岩体,地质学称其为岩脉,宽尺余,长数十丈,自下蜿蜒而上,若“龙腾”之状,故名“龙腾石”。岩脉是在二长花岗岩形成之后沿着自生节理裂隙贯入而形成的,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可由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大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
“回心石”前面是华山五险“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之一的千尺幢,以前体弱者到此石向导就劝其回头下山,故此得名。
千尺?是华山五险之首,经华山峪登北峰的必经之路。原为崖间裂隙,宽三尺许、坡陡70度,宋人沿隙凿拓成路,共级台阶,阶宽仅容半足。人攀其中,仰望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井,故又名“天井”。解放战争期间,盘踞华山的国民党残部韩子佩曾用铁盖挡住?口,企图以天险阻止解放军前进,八勇士却从黄甫峪登山奇袭北峰,歼灭守?之敌。
明万历年间石刻“云梯千仞”。
出口名曰“天井”,为“太华咽喉”。若用铁板盖上,则上下无路可走。
民国二十七年题刻“气吞东瀛”。
民国二十七年刻石“光绪辛丑重九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太华遍游诸峰”。
民国五年题刻“太华咽”及民国二十七年刻“首领群峰”。
百尺峡是华山五险之第二险。峡长四十六米,石阶九十一级,年于峡东又凿一复道,长八十四米,石阶八十五级。
峡顶刻石。
“华山奇峰甲天下”。
“天仙洞”和“吕帝”,不知是否与八仙之一吕洞宾有关。
百尺峡顶端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上刻“惊心石”三个大字,游人要从石下小路穿过,确实惊心动魄。
穿过“惊心石”,回头看另一面刻着“平心石”三字,似乎有安抚游客之意。
长台阶。
“群仙观”道观。
清光绪年间刻字“春华秋实”。
“老君犁沟”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槽形险道,两旁垂吊攀山铁索,有石阶级。传说太上老君见此处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过去曾是上山唯一通道,是华山五险之第三险,现在也可以走飞鱼岭复道上山。
石刻“离垢”。“犁沟”的谐音“离垢”有消除杂念抛却烦恼之意。
民国二十六年题字“山河永寿”。
题字刻石。
通向“聚仙台”的路。
俯望北峰。
“齐天洞”。
到达北峰顶,海拔.9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中华石。
北峰顶石刻。
北峰上的“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
北峰顶。
巨大的“鱼嘴石”。
“黑虎石”刻字。
北峰顶上金庸题字“华山论剑”景观石。“华山论剑”的景观石在华山诸峰上都有。
北峰海拔标识。
俯瞰群山。
遥望西峰宛若一座莲花台。北峰是华山五峰中最低的山峰,也是距离其他几峰最远的。
北峰顶“纪念亭”,亭内立有“解放华山纪念碑”。
碑石另一面刻着“军魂”两个白色大字。
在北峰顶上吃午饭,一碗西红柿鸡蛋面38元。吃过午饭沿“擦耳崖”向金锁关进发。
擦耳崖是华山五险之第四险,悬崖边上开凿出的一尺来宽的通道,崖下深不见底,游人通过需紧贴崖壁侧身擦耳而过,若不是旁边有护栏确实比较危险。
从擦耳崖上俯瞰北峰,旁边的北峰索道从山脚沿当年“智取华山”的小道上空飞架,5-8分钟即可到达北峰,斜长.9米,票价旺季80淡季45元。华山索道只有北峰和西峰上有,而北峰索道距离较短,价位也比较便宜。乘索道上北峰,再徒步游其他几峰,可省去登山最难的玉泉院到北峰这段路程,适合体力较弱或赶时间的游客。
民国时期刻字“白银世界”及“祥瑞西岳”。
民国八年刻字“名镇西郵”及民国三十年刻字“千里烟云”。
民国时期刻石“愿为冬日”。
观景台上的“华山论剑”景观石。
卧牛石。
卧牛石顶石刻“自古华山”。
年在近90度的山壁上凿出的石阶,高约七米,人要依靠两条铁链爬上去,成为华山一处新的险道“天梯”。
在天梯上方两块巨石周围,夏秋时节的雨后清晨,经常有几缕电弧一样的光芒划过,格外耀眼,使夜幕下的石纹清晰可见,说是雷鸣前的闪电,而弧光过后并无雷声,成为华山十大未解之谜之一。石上有刻字“云天弧光”,旁边小字注释“三十三年八月一日弧光出现此处”。
这两块巨石也被称为“日月岩”,左为“日”右为“月”,月岩下凿有石洞。
“三元洞”,洞内供奉三官神像。
光绪二十三年题刻“三元洞”。
民国二十五年题刻“胆大无险”。
这段路径被称为“御道”,传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曾由此处登山,地方官员为保圣驾安全,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以帷幔遮护,今道旁所留石臼即其遗迹。
通向“都龙庙”的石门。
都龙庙位于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因苍龙岭有陕西龙脉、华山灵根聚集的说法,庙里供奉龙神。
苍龙岭是华山五险之最后一险,有石阶级,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故名。古时没有石阶,游人需骑岭匍匐而行。相传韩峪登山至此,畏惧不前,坐岭背上大哭,并投书岭下求救,华阴县令得知后才派人将韩峪抬下山,在岭上逸神崖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苍龙岭对面的山岩。
苍龙岭。
俯瞰山下。
遥望山癫。
山上刻石“云海”等。
“韩退之投书处”及“雄镇关中”。
苍龙岭刻石。
飞鱼岭石刻。
“五云峰”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名。
“将军石”。
石刻“履险如夷”、“奇险”及“鸿声”等。
华山东峰“仙掌崖”是指东石楼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了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之第一景。
华山松(五针松),雄球花黄色,基部围有数枚卵状匙形鳞片,集生于新枝下部成穗状。球果幼时绿色成熟时淡黄褐色;种鳞先端不反曲或微反曲;鳞脐不明显。种子无翅,两侧及顶端具棱脊。主产中国中部至西南部高山。
“锦鸡守玉函”石景由两部分石头构成,一石为方形,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制书套(玉函);另一石形若锦鸡。传说华山道士阴长生把“点石成金”的秘诀放在玉函里,派锦鸡把手,日久天长二者均化为石头,因而得名“锦鸡守玉函”。
“金锁关”是经五云峰通往三峰(东峰、西峰、南峰)的咽喉要道,城楼状关门始建于唐,后历代虽多有修葺,但仍毁废于天灾人祸,年重筑。
金锁关关楼石阶旁的连心锁。
俯瞰金锁关。
无上洞。
观景台上的“华山论剑”景观石。
石刻“玉女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儿弄玉与情郎箫史,吹笙品萧,声如凤鸣,乘龙跨凤于此修炼成仙,故华山中峰又名“玉女峰”。
中峰海拔.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今人将它列为华山主峰之一。
中峰石刻“只手擎天”。
石刻“揫敛吉祥”。
中峰顶。
中峰顶“玉女宫”。
玉女宫供奉玉女娘娘弄玉。
中峰顶对面的岩石表面因雨水冲刷而形成很多条槽沟。
遥望西峰。
西峰顶。东、南、西、中四峰都相距不远,可谓隔壑相望,爬山几乎没有难度,最难的就是玉泉院到北峰的那段。
华山松。
据史载,秦穆公女儿弄玉美貌羞花,通晓音律,善舞袖裙。一夜梦见与华山隐士箫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便结为夫妻,隐居华山。每晚笙箫和鸣,引来彩凤起舞,百鸟翩跹,后人在此建引凤亭,以此纪念。原亭已毁,此亭是年重建的。
俯瞰群山,远处天际有一道明显的水平分界线,线上蓝天白云,线下则雾霾重重。
云梯,开凿于近90度的崖壁上,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紧拽铁链方可上去。
东峰顶的“杨公塔”。年春,杨虎城游览了华山,下山后对游华山诸景赞不绝口,其母听后对游华山也表示了极大兴趣。于是杨虎城着手整修山路,于险处皆加索置栏。秋后陪同母亲登临太华览胜。为了纪念此游,杨于落雁峰上修亭一座,人称杨公亭,并与东峰、西峰各建塔一座,人呼杨公塔。
东峰“杨公塔”为四面,东面有杨虎城亲笔书写的“拓迹巍峨”,南面是“高掌远跟”,北面是“万象森罗”、西面是“众山之长”。
杨公塔所在的石崖从远处看仿佛鹰嘴一样,故名“鹰嘴崖”。
俯望群山。
东峰顶观日台。
石刻“力扶元气”。
石刻“东峰绝顶”。
根扎石。
遥望南峰。
民国十一年石刻“朝阳台”。朝阳台在东峰绝顶,因是太阳最先照耀的地方,又是游人观赏华山日出的最佳位置,故名。东峰也因此被称为朝阳峰,海拔米。
东峰上有一处华山著名险要景点“鹞子翻身”,到此必须体验一番。其实鹞子翻身并不是登华山五峰的必经之路,而是可选景点且要单独收费。
因为明早要看日出,所以先在东峰饭店订好住宿的地方,十人间架子床每人元一晚。华山诸峰上都有住宿的地方,大多是多人混住的房间,旺季价格更贵,必须提前预定。
“鹞子翻身”只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经之路,从东峰顶崖边就可以俯瞰到下棋亭。下棋亭位于东峰南面一条侧峰上,三面绝壑,一面经鹞子翻身与东峰相通。亭为四柱两层翘檐式结构,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构成,玲珑精巧,造型优美。每当空谷云起,云雾弥漫时,石台若海中孤岛,亭象一叶孤舟,飘逸沉浮,若隐若现,景象万般撩人。亭内置石桌一台,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当年在这里下棋赌华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原亭毁,新亭为年所建。
体验“鹞子翻身”必须穿戴专门的保护装备,因此需要交30元租用费,而且只收现金。
从悬崖边依次而下,身上不让背背包相机等物,也不能途中拿手机拍照。
“鹞子翻身”崖高十余丈,须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崖而下。因为攀崖者无法看到脚下的石窝,因此需要一定的臂力抓紧铁链慢慢向下探身,用脚试探,直到踩准石窝方能松口气,手再交替向下抓铁链;如果半天踩不准石窝,身子就会全凭臂力吊在空中,时间一久必然使人心慌害怕,此时如有人在下方指点脚向何处踩,下起来就容易很多了。所以第一次下鹞子翻身必然紧张,有了经验第二次再体验就简单多了。
半山腰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坐在那里用单反相机为游客拍照,像上面这样A4纸大小的两张纸质塑封好的照片连同电子底版,收费元。华山上几乎到处都有手机信号,不用担心照片传输或者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zl/1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