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至敦煌考察记

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41219/4540742.html
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在于要了解事情的全貌,除了了解事物的现状,必须还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和发展演变规律。而这一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正如荀子所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仅仅止于书本,止于知还远远不够,只有我们勤于实践,遇事躬行才能获得真知。放暑假前一周,我们在僧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申报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因为着手准备的时间很短,我们都担心过不了学院和学校的审查。没想到学院和学校领导都很认可我们的实践课题,根据学校的要求,我们调整了一下具体内容,把主题最终确定为了河西走廊西段长城、古城遗址与生态环境变迁调查。在出发前,我们研一的三位同学(我和王红莉,曾磊)和研二的师姐赵娇娇,阮丽斌,师兄杨志勇,赵张煜分工对我们所要考察的路线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之后在李并成老师和僧海霞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此次行程的路线及其具体的考察点。本次考察计划八天时间,考察地包括玉门、瓜州、敦煌、阿克塞四个县市。年7月17日清晨,我们在僧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

玉门7.17—7.19

7月17日清晨,校园里和街道上空空荡荡,我们和师兄师姐一行人打车前往兰州西站出发去玉门,心中满是对此次考察的期待。这是我第一次途径此次的高铁线路,一路上我都在看窗户外的异地景色。天空悠蓝寂寥,远方的雪峰直入白云间,涂了各种油彩的羊儿低头啃着绿草,辽阔接天的门源油菜花海壮阔雅致。如此天地苍茫,如此豪迈花海,我们抓紧按下快门,生怕错过记录此刻美景的瞬间。越往西走窗外的景色越荒凉,满眼尽是戈壁沙滩,这样的景色看得时间长了就容易犯困,但心中对此次考察的期待并没有因这荒凉的景色而受丝毫影响。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到达玉门站,下车后一阵热浪袭来……

图一门源油菜花

出站后,我们打车前往宾馆入住,在出租车上向外看,我们都惊讶于玉门市的空旷,道路很宽阔,但行人和车辆都寥寥无几,大家还开起了玩笑说“金牛街的人和车都比这儿多”。大家都在思考其中的原因,思考玉门这座城市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宾馆办理完入住手续,稍作休息后,我们前往玉门市博物馆参观。因馆内有团体在参观,博物馆的保安大爷让我们先在大厅随意浏览,还十分热情地告诉我们休息喝水的地方。在大厅浏览片刻后,博物馆的讲解员便带领我们进馆内参观。馆内的玉门历史文物展通过史前华章、边塞风华、石油摇篮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玉门史前文化、边塞文化、石油文化等玉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参观完展厅内容后,讲解员为我们播放了宣传片,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玉门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图二石油城老照片

图三参观结束后合影留念

博物馆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行人打车前往位于玉门镇东渠村一组的西域城遗址。西域城城外有围栏保护,城内已种满玉米等农作物。城墙保存基本完好,东墙长米,西墙残长88米,南墙长米,北墙长米。为什么此城称作“西域城”,是不是与西域有什么关联。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西域城形制具有中亚伊斯兰教文化特色,即西北角呈现出的是圆墩状。据杨富学研究员考证在河西走廊西端如锁阳城和赤金古城都是这种形制,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少见,但是在西亚和中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城池建筑大多数都有这种圆形角台。并且杨富学研究员推断西域城应为明代张海所筑之城。史载:“孝宗[弘治]七八年间(-),兵部侍郎张海修苦峪城,发流寓番人及寄居赤斤者赴苦峪及瓜州。四十七年,占特木尔主哈宻,善巴走苦峪。”张海筑城的目的在于安置来自西域的流寓,正与“西域城”之名称对应。

图四西域城文物碑

图五西域城航拍图(来自网络)

图六西域城西北角圆形角墩

我们绕西域城一周看完城的大体概况后,已到傍晚,天空中乌云满布,微风轻轻吹着,眼看就要下雨了。我们加快步伐沿着公路步行回到城中,在一家饭馆吃完晚饭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图七傍晚的玉门街道

7月18日我们的行程是去花海汉长城和赤金峡,早上八点我们吃完早餐后便集合出发了。去往花海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到处问路无果,最后在一名林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才找到花海汉长城。花海汉长城遗址位于玉门市花海镇西泉村头墩西侧至二墩东侧,西起三墩,东至花海头墩,全长约3.5公里,长城基宽约2.4米,用沙石、红柳分层夯筑,最高部分保存有红柳7层,是河西走廊汉代长城遗址中保存较完好的地段之一。经过一番周折到达花海长城后,我们跟随老师观察了花海长城修筑的技术以及周边的环境,由于自己是初次考察古城址,许多需要重点看或是注意的内容都是听老师和师兄师姐讲,大多数时候还是处于一种“游客”的状态,很快我就被远处的一块湿地吸引了过去。一边是戈壁上的古城墙,一边是白鹭展翅的湿地,走在两者之间的小路上,眼前展现着一种宁静和谐之美。

图八汉长城

图九汉长城红柳夯土城墙

图十花海湿地

中午我们到达了赤金峡,因疏勒河支流石油河阻挡,再加之赤金镇以西四十多公里都是荒滩,所以许多东来西往的商旅都选择穿越大致呈南北向的赤金峡。在景区内的石山山顶便可看见峡谷全貌,只可惜我恐高加之上山的石梯太陡,没能上到山顶,只能通过到达山顶的师兄师姐们所拍的照片了解峡谷全貌。景区内五颜六色的彩色雕塑龙盘踞在山上,便称为“九龙山”,还有现代人所修的玉门关,似乎这些名称都失去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只是被剥离出来成为立在景区的一个物品而已。我们大致浏览了一圈后便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到市区吃饭休息。饭后我们途径玉泽湖公园回宾馆,公园里人非常多,和我们白天所看到的行人稀少景象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好像玉门市的人一下子都出来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少还是人多,玉门市总是给我一种干净、崭新、空旷的感觉。总觉得它正在蓄力待发,迎来新的繁荣与发展。

图十一夜色中的玉泽湖公园

7月19日我们来到了玉门市老市区,老市区在建国初因石油而兴。年,由于石油产量逐年下降,老市区自身缺乏发展基础,玉门市迁址于今天的玉门镇,老市区自此失去了服务对象而迅速衰落破败。进入市区后,我们来到了老君庙,进庙参观完后,我们被对面壮观的采油区迅速吸引,虽然眼前的采油区已停止作业,也不见一名采油工人,但其壮阔的场面,包括石油工人住的窑洞,石油河上的石油铁桥,大面积的采油作业区,仍然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二十年前其辉煌繁忙的景象。之后出租车师傅带我们在市区内的各街道上转了一圈,路边只能见到几名穿着工服的石油工人,许多商铺都已破败不堪,医院、有关门的宾馆、有荒废的娱乐场所,到处都记录着其昔日的繁华。

图十二石油开采区

图十三孤独运作的采油机器

图十四市区内废弃的建筑物

离开玉门老市区后,我们去赤金镇找赤金堡遗址。赤金城,明为赤斤蒙古卫。康熙五十四年(),以策妄阿拉布坦侵犯哈密,清出兵征讨,并调兵前往驻防,设立屯田,安插民户。五十六年(),于旧城展筑新城,后定为赤金卫驻地。雍正四年(),改卫为所,是清代前期抗御准噶尔部的前哨阵地。今赤金堡遗址仅存两面墙体,周边为居民居住区和农田。自此,我们在玉门的考察行程全部结束。

图十五赤金堡遗存墙体

瓜州7.19—7.20

7月19日下午二点左右我们在玉门汽车站乘坐大巴前往瓜州,出了瓜州汽车站,我们步行去宾馆入住。可能是前两天玉门市空旷的街道与今天充满人烟味的瓜州街道有着巨大的反差,大家都说:“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啊!”由于汽车站离宾馆有点路程,我们大概走了十分钟左右才到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并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前往安西老城。

安西老城遗址位于瓜州县西湖乡中沟村七组北侧米处,距离瓜州县城1.5公里,北邻疏勒河南岸大湾。城址建于清雍正六年,是安西直隶州城的所在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年安西和平解放后,仍然为县城置所。年县城南迁后被废弃。安西老城东墙、北墙保存相对完好,墙外侧的马面和东墙的半圆形瓮城都有残留。我们沿着东墙一路向南,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随处可见,有羊圈,也有垃圾堆放处,这都造成了城址不同程度的损毁。向南路过宜禾路,看到了文物局所立的文物牌,看完文物牌上的介绍后,我们便沿着宜禾路往县城走,顺便等出租车师傅接我们去吃饭的地方。在一个夜市的美食城吃完晚饭后,我们便回到宾馆休息。

图一墙体旁边大量生产垃圾堆放

图二利用墙体围成的羊圈

7月20日一大早我们出发前往锁阳城。九点多到锁阳城景区时,天气已十分炎热。我们进入大厅买票等待观光车,可能是因为疫情的缘故,大厅里只有我们一批参观者,不见其他观光游客。在坐上景区安排的观光车后,全程有景区讲解员陪同讲解。第一站我们首先到观景台观看锁阳城遗址的城墙遗存,城址内城基本保存完好,外城城墙轮廓已不完整。锁阳城是民间流传的名字,当地出产一种中药材“锁阳”,据考证这里是汉代敦煌郡冥安县、西晋晋昌县、隋代常乐县、唐代瓜州郡的治所,已然残缺的城墙也不能掩饰其曾经的坚固与繁华。之后我们重新坐上观光车来到了第二站锁阳城塔尔寺遗址,中心位置是一座大型覆钵塔,以土坯砌成。塔尔寺的建成年代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是元代建筑。但塔内曾出土过泥版印刷的西夏文“六字真言”,也在周围发现过比较多的西夏时期的瓷片,同时也有唐代文物的发现。另外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在瓜州停留月余,但并没有提及具体是那座寺院,所以有专家学者推测,玄奘弘扬佛法的地方可能就是瓜州塔尔寺。参观期间,讲解员也为我们详细讲解了目前锁阳城的保护情况以及城内和周边的环境,着重讲了城内的防洪设施。烈日灼灼,大漠里的残垣断壁和骆驼刺连接着蓝天白云空守着昔日繁华后的寂静。

图三锁阳城城内墙体

图四塔尔寺遗址

参观完锁阳城后,我们坐车前往榆林窟。榆林窟,又称万佛峡,距离瓜州县城70多公里。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窟最早的窟可能开于唐以前,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续有建造。现存壁画和塑像中多为唐宋作品,但其保留了大量西夏时期的壁画,这在莫高窟是很少见的。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第11、12、13、17、26五个窟,讲解员的讲解十分生动幽默,对窟内的壁画以及塑像讲解得都十分详细。很快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完了五个洞窟,站在高处,我们欣赏着榆林河奔腾的活力与佛窟静谧相望相守的美丽。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一边加快脚步往坐车的地方走,一边仰望并感叹着蓝天的澄澈不染。

图五蓝天下的榆林窟和榆林河

图六榆林窟

离开榆林窟,我们前往悬泉置遗址。在途中我们下车参观了雕塑作品“大地之子”,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一个趴伏在地的巨婴在天和地的怀抱里恬然入睡,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意义。

图七雕塑“大地之子”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到达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瓜州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由于附近有泉水,从山崖上流下而成悬泉,因而得名“悬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开始使用,初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为“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废弃,时间长达多年之久。悬泉置遗址共出土了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各类遗物1.7万多件,其中简牍发现便有1.5万余枚。

我们进入遗址区后,因为遗址已被回填,我们只能沿着文物局所修的栈道,一边阅读着栈道旁的介绍牌,一边想象其原本的面貌。从现场的标记及其介绍来看,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西南角设有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也建有呈南北向的马厩。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由于天气十分炎热,再加上我们晚上要赶到敦煌,时间很赶,很遗憾没能进入后面的山中寻找悬泉水。参观完后大家都受不了戈壁滩上的干热,赶紧回到车上,回到瓜州县城后,我们便坐上了前往敦煌的列车。

图八悬泉置遗址后的山

图九参观遗址功能区

敦煌7.21—7.23

7月21日,我们开始了敦煌为期三天的行程。因为预约了莫高窟早上十一点的门票,早上的时间便空了出来,原本计划去博物馆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去成,便在附近的街道上随意转了几圈,感受了一下敦煌的日常气息。我们十点左右坐公交车到了莫高窟,到莫高窟后,游客十分多,在嘈杂声中伸耳听了几句讲解员的介绍,便进入了窟內参观。我们共参观了第96窟、窟、窟、窟这四个窟,因为进入窟內的时间太短,随着人流很快就走了出来,自身对这几个洞窟的背景知识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全程基本在感叹壁画的精美与工匠的技艺高超,剩下的功课只能自己继续查阅资料来补充。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等场馆,陈列馆里的大量珍贵资料,向我们展现了敦煌研究院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阔步前进,也让我们对每一位莫高窟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图十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

图十一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参观完莫高窟后我们回到了宾馆休息,到下午六点左右我们去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沙漠的魅力让我们深陷其中,我们沿着竹栈天梯爬上山丘,坐在山坡上,感受日落,黄沙与月牙泉相映,色彩变得单纯,人心变得宁静。相比于大海的温柔与深沉,我想我更喜欢这浩瀚无比的沙漠带来的平静,喜欢它抵御炽热阳光的那一份执着。

图十二鸣沙山

图十三享受夜色的我们

7月22日八点左右,我们出发前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博罗转井小镇。因为前几天天气预报显示的雨天都没有下过雨,我们带的雨伞从未派上过用场。所以今天我们图了个轻松,想着今天肯定也是前几天的天气,便没有带伞。没想到还没到博罗转井小镇,天空一片阴沉,绵绵细雨下了起来,再看看远方迷雾笼罩的当金山,心想得做好挨冻的准备了。

博罗转井镇在年前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在阿尔金山北麓,博罗转井沟西岸。“博罗”蒙古语意为青灰色,“转井”为“传警”的谐音。“传警”,即烽火台,年置镇。镇区呈“井”字形。下车后,我们进入小镇,老师和两位师兄一起去了东面靠山的地方,剩下的我们进入了城区。20多年时间过去,城内的有些建筑残破得已认不出原型。

图一城中废弃的房屋

县城幼儿园一片废墟,只剩下大门和院里的洗手池保存相对完整一些。洗手池上边的彩色图案还无比亮丽,耳边似乎传来了二十多年前孩子们在他们的乐园里嬉戏打扰的欢笑声。小镇的道路上,好多游客正在和电影《九层妖塔》的剧中场景合影留念,可以看出这座废弃老县城的价值正在凸显。

图二县城幼儿园

图三幼儿园洗手池

图四陷在土地里的汽车(拍摄《九层妖塔》设计)

走进政府的行政办公楼,楼里的窗户和门已经不见踪影,墙壁上全是各种乱写乱画的痕迹。大楼里因为雨天的缘故十分阴冷,我匆匆看了一圈便走了出来。再往前走,看见一座清真寺却保存基本完好,可能是破坏的人有所敬畏或是忌惮,连窗户上的玻璃都还完好无缺。

走到街道的尽头处,我已经冻得有点麻木了,没能跟上大队伍继续往里走。我便赶紧回到门口处的餐厅里暖和了一会,正好碰到老师和师兄们准备返回坐车,我们就在路口处的文具商店集合了队伍后回到了车上。前面几天的考察点我们基本都是详细的看一遍,今天因为天气的缘故,没能把小镇完全参观完,成了我们心中的遗憾。真心希望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能再次来到小镇,下一次的我们肯定是做好万全准备而来的。

图五博罗转井镇街道

图六废弃的清真寺

离开博罗转井小镇后,我们前往阳关遗址。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设立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主要的军事重地和驿站,是汉代通往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门户,魏晋时曾设立阳关县,宋代元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逐渐被废弃。阳关和附近的玉门关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如今的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南工村西1公里,俗名“古董滩”。遗址扩建为景区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阳关博物馆,二是阳关遗址区。

图七阳关景区城门

阳关博物馆整体呈现仿汉建筑的风格,馆内陈列的文物多为仿制品,没有明显细致的分类。我们跟不上导游讲解的速度便在馆内自行参观了几十分钟。出了博物馆后,许多游客在城门处拿着通关文牒体验出关仪式。出了城门后,我们进入了阳关遗址区,远远的我们就看见在北面墩的红色砂石峰上,矗立着一座烽燧。此烽燧居高临下,我们站在下边,可以鸟瞰四方,视野十分开阔。之后我们沿着下边的栈道继续走,栈道下边便是古董滩和阳关大道,古董滩因地面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等而得名。诗人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及历代文人纷纷吟唱,使阳关成为人们告别故土,告别亲人,出征远游,表达离情别绪的场所。如今为了祝福远行的亲友,人们寄希望于阳关道成为广阔、平坦的“阳关大道”,阳关大道便成为了希望大道、光明大道、康庄大道的代名词。我们都在阳关大道处留了影,希望自己可以走上一条光明的,有希望的道路。

图八参观博物馆

图九阳关烽燧遗址

离开阳关我们到达的下一站是寿昌城遗址。寿昌城遗址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北工村北部,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卷40、《新唐书地理志》、《甘肃省新通志》记载和学者考察,该城为汉代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龙勒县城,北魏正光六年(年)改为寿昌郡,属瓜州。北周保定四年(年)省入敦煌县。唐武德二年(年)置寿昌县,属沙州。唐高宗永徽元年(年)县废,乾封二年(年)复置,建中初(年)陷于吐蕃。宋代以后被洪水冲毁,又被风沙掩埋废弃。

汉代的龙勒县为什么要改名寿昌县呢?相传是有人在阳关下的渥洼池捉到了一匹宝马,献给了当朝皇帝。恰逢皇帝过大寿,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便封宝马为“寿昌宝骥”。又命工匠制作了副镶金嵌玉的笼头带上。“寿昌宝骥”自从受封之后便不吃不喝,坐卧不宁,每天太阳落山时向着故地西方嘶鸣。皇帝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将宝骥放了回去。“寿昌宝骥”回到阳关后,把皇帝赐予的龙勒甩到了一座高山上,这就是现在的龙勒山。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便将龙勒县改名为“寿昌县”,县城西面的巴音郭勒海改名为“寿昌海”。传说终究是传说,其中具体缘由还需我们继续考证。

图十寿昌城遗址简介

我们在文物碑旁边下车,穿过一条小道便看见被风沙掩埋的残缺城墙。现在古城内沙丘连绵起伏,东、西、北三面还有残存断续的城墙,西南面存一角墩,城墙为红胶土版筑。一些露出地面的墙体上布满了细小的孔洞,密密麻麻,我们猜测可能是某种昆虫在墙体安了家。

看完城墙和城的大体形制后,我们穿过城准备返回。站在沙丘高处俯瞰,古城的轮廓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残留的城墙上,整个古城依旧是那么壮美,向我们展现着它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图十一被黄沙掩埋的城墙

图十二疑似昆虫安家的墙体

图十三城内的植被

图十四穿过城内的沙漠返回

7月23日七点半,我们出发前往玉门关。到达玉门关景区后,我们买票进入景区,在候车区等待观光车。在候车区便能看见玉门关,即小方盘城,按照景区的安排路线,这是最后一个参观点,我们需要坐车先前往大方盘城和汉长城。等了一会,我们坐车来到了大方盘城,即河仓城。河仓城北临古疏勒河,建在河滩的土台地上,南北被高出城堡数丈的戈壁环绕,非常隐蔽,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司机只给我们二十分钟的参观时间,我们抓紧时间下车后,赶紧绕城看了一圈。

河仓城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城墙的结构为夯土。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在保存较完整的北壁仓上,上下均有三角形小孔,据说是仓房的通风孔;在残存的南仓壁上,从所剩无几的小孔仍能看出,其排列是与北墙对称的。因为时间太紧了,我们只能绕城一圈看个大概,很快便回到了车上前往汉长城遗址。

图一河仓城

图二河仓城北壁

到达汉长城遗址后,司机给我们的时间更短,只有十五分钟。我们只好再一次加快步伐,我们所见到的这段汉长城遗址是当谷燧周边的汉长城遗址,距离玉门关遗址5公里,是现存汉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层黄土一层红柳枝、芦苇等植物层层夯筑而成的结构非常清晰。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我们刚走到长城西面的一处烽燧地,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赶紧原路返回,又匆匆忙忙回到了车上。

图三汉长城遗址

图四当谷燧遗址

最后回到小方盘城,我们才有充裕的时间随意参观。现在的小方盘城是一座方形黄胶土夯土城堡,四周城垣保存完好,北面和西面开有门,古道从北墙外穿过。在城堡的东南角,有一条窄小的通道可以登上城墙的顶部。

图五小方盘城

图六小方盘城北门

小方盘城也是现今我们所说的玉门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但对于汉玉门关的关址,历来看法不尽一致。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在唐寿昌县(今敦煌市南湖乡寿昌故城址)西北里。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认为在唐寿昌县北里。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还有人认为最早的玉门关在敦煌之东,或即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年)李广利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汉简以及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候官燧(马圈湾)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0.6公里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从此高地中间穿过。但关城遗址尚未找到,或已毁坏无存。以上尽管看法不一,但均认为汉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终汉之世没有改变。

我们在城内凉快了一会,出了北门,沿着栈道走到了对面的观景台。在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可以举目远眺。观景台的另一侧是一片湿地,水草丰美,和城垣这边的苍凉戈壁形成了强烈的到视觉反差。再回看小方盘城,历史的厚重感迎面而来,作为汉朝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不知这座城见证了多少物产的流通,多少文化艺术的交融,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的繁荣景象。

图七观景台北侧

离开玉门关后我们回到了宾馆,下午准备去沙洲故城和白马塔考察。因老师要赶回兰州给赵政报名,我们便在老师走后步行前往沙洲故城继续完成考察。沙洲故城即敦煌故城遗址,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

图八沙洲故城遗址

接着,我们来到了白马塔。白马塔位于敦煌市七里镇白马村内。相传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年),符坚大将吕光平定西域,携龟兹国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教,因驮载佛经的白马途中死于敦煌,后来,信徒捐资将白马葬于此地,建塔以示纪念,取名白马塔。现存佛塔为清道光年间重修,民国二十三年(年)维修。

图九白马塔景区大门

傍晚时分,白马塔景区没有一位游客,显得十分冷清。进门后,青瓦幽舍和红木长廊映入眼帘。可能是在维修阶段,只见塔周围全是堆着的水泥。据介绍,白马塔塔身9层,象征白马死时的年龄,高12米,直径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层呈八角形;以砖包砌,每象面宽3米;第2―4层呈折角重叠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第7层为法相轮形;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铎一只;第9层为连珠式塔尖。绕塔时抬头间看见在塔第2层有携石两块,镌木一块。石刻:“道光乙巳桐月白文采等重修”字迹,木上写有:“民国二十三年八月拨贡银朱文镇、吕钟等再修”字样。

图十院内长廊

图十一白马塔

参观完白马塔后,已到晚上九点,我们吹着晚风,沿着党河回到了宾馆。7月25日早上我们坐车返回了兰州,至此我们为期八天的考察行程就全部结束了。

图十二夜色中的党河

本次考察我们着重对玉门,瓜州,敦煌,阿克塞四个县市中有城区迁址的新老城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例如玉门老市区和玉门新市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的新老县城。通过考察前的资料整理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得知出现城区迁移的原因主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水文水质条件,气候条件,农耕基础条件等。而玉门市的迁城则与石油工业的兴衰更加紧密相关。除此之外,我们对四个县市内古城址的基本形制,功能用途,废弃原因以及保护现状也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境内长城的考察则以考察其保护现状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cf/106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