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游记目录
1、炎帝陵墓垂千古
2、新疆喀纳斯印象
3、海南见闻
4、游天津市热带植物园
5、湘西及桃花源纪行
6、泰国之旅
7、游湖北恩施札记
8、福建广东漫游记
9、台湾宝岛八天游
10、漫步桂林山水
11、蒙古之行
12、漫游老挝国
13、港珠澳游
14、重游湘西
15、青岛韩国威海烟台日照八天游
16、远望如诗近触如梦
17、远古村落张谷英
旅游散记
炎帝陵墓垂千古
万里江山,骏马奔腾。跨越五千年时空,留下伟人墓冢,坐落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今为炎陵县)的鹿原坡,一棵巨大的青松屹立于坟旁,繁茂的枝叶将坟全部遮盖,郁郁青青。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据传说他是牛首人身,由于他懂得用火取暖,所以称他为炎帝,传位九代,年。
景仰炎陵,追溯先祖。华夏人类经历逾百万年的演变,由爬行动物到直立行走,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智慧的原始猿人与大自然抗争,为生存奔波,风餐露宿,住山林、岩洞、山岗,栉风沐雨,随时面临外敌的侵袭,然而他们硬是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骄傲地生存下来,并在自然界生活中相互交流,产生了语言,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母系氏族,并繁衍成多个部落。又由于利益的冲突和权力之争,各个部落互相拼斗厮杀,相互吞并,强者存,弱者汰,最终形成了华夏的统一。
据《山海经》、《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炎帝所处的时代是从猿猴进化到人类后的强盛时期,即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当时最强大的部落有三个:炎帝、黄帝、蚩尤,势如鼎足。黄帝居中原,炎帝立于太行山以西,蚩尤在东方。炎帝创立较早,有开拓农耕技术的优势。蚩尤善金属冶炼,制造兵器。黄帝是后起之君。三个部落皆欲争霸。首先是炎帝与蚩尤战于阪泉郊野,炎帝被蚩尤先进的兵器击败。后崛起的黄帝乘机挥军挺进蚩尤的据地涿鹿,与刚取得胜利尚未休整喘息的蚩尤大战,智取涿鹿,杀死了九黎部落蚩尤,乘胜降伏了炎帝部落。黄帝是位开明君主,认定农耕是万民之本,于是让炎帝主管农耕,就这样实现了全国的一统江山。三个部落的氏族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由于炎帝神龙氏族的农耕开发,九黎部落的冶炼发明,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了。这就是我们先祖开拓疆域,创立华夏的辉煌历程。后来人们尊称为中华二祖,即炎黄二帝。还有一说是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从此结盟开创华夏。
平息战乱后,炎帝致力于农耕,掌握并普及植物播种技术,制造农具、陶器和炊具。盛产五谷、林果、中草药。开辟市场,始做衣裳,发明乐器,削木为弓,创立日历、绘画、医药(有神龙尝百草之称)等。后来他在尝试断肠草时不幸中毒殒命。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开创人类的事业上,其辉煌业绩可歌可泣。我用一副联来概括他的一生是:热血满腔兴赤县;丹心一颗为人民。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炎帝在农耕上的巨大贡献,给后人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正因为前人的铺路,才有后人的进一步发展到腾飞。沧海桑田,乾转坤旋,人类由原始社会创立至今,演绎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着一代代中华民族纯朴的道德思想,留传着一个个历尽坎坷的传奇故事,书写着一曲曲动人的壮丽诗篇。而今人们不断的寻根问祖,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图腾,标志着人民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先祖的开创。厚德载物,炎黄后裔自当世代传扬,永驻丰碑,光耀千秋。
晋谒炎帝陵,他是人类发展的根。当我看到坟上绿草如茵,四周树木葱茏,川流不息的游人前来登仰。欣而感吟联一副:先祖长眠千古冢;青山依旧万年春。细看炎帝陵园结构,有午门、礼亭、主殿、碑亭、陵墓。这些设置充分体现了古时代社会统治制度的森严,特别是在那个没有文化,没有文明,带有野性和野蛮性质的时代,如果没有强硬的铁的纪律来制约,首领就不可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想起遥远的祖先,靠着猎取野物,寻觅山果,茹毛饮血,在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发展壮大,其英雄壮志,令人仰止,无限敬佩。之所以有人类幸福的今天,应感恩上苍,不忘先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前行吧。
伫立炎帝陵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伟大的人类创始人炎帝,高卧鹿原坡山丘,长达余年,几经波折,几经兴废,风雨坎坷,一路走来,才赢得当今盛世。可有谁知道勤劳勇敢的开拓者所付出的艰辛呢?他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以野生物为粮,穿树叶皮为衣,以大地为床,奋力拼搏。我们还有什么私心杂念舍不得抛弃呢。尤其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败类,又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呢?还有那些把炎帝陵庙当作摇钱树,借点烛求福为名索取钱财的人,更令人愤慨。当我们持香踏进陵庙向炎帝神像祭拜后,想借福求个吉利,可庙主却说要交钱才能保佑,还说价钱有高低,多钱多福,小钱小福,只是未说无钱没福。试想炎陵管理工作人员已收取了门票费,还收什么保佑费呢。其实求不求福都无所谓,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千里迢迢来此不易,要钱就给点吧,托福消灾。不过这些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良心、更无文明道德观念可言。我曾写诗感慨:殿堂灯火耀辉煌,游客川流祈福康。索价捐钱才保佑,炎陵佛祖当商行。从庙堂里出来后,一青年拿着一张照片给我看,找我索要钱,说是为我们拍了照。原来他趁我们一家人伫立炎帝神像前时偷拍了像,我火冒三丈,训斥一顿。事后抒感一首:朝拜捧香心向祖,谁知偷拍小人来。侵权不说将钱索,无耻之徒速滚开。
我走在炎帝陵的周围林荫道上,细细寻觅,深深凝思。匐伏大地倾听,似乎感到山在呼唤,地在呻吟。我的全身似乎也在跟随着一起蠕动。好像有人在说,壮丽山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植根在这块土地上的华夏子孙,要永葆千秋伟业,光照人间。是的,泱泱华夏,需要炎黄后裔去守护。俗语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当今盛世,要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溯本追源。远的不说,近的有清朝末期,八国联军进入中国掠夺,倭寇侵犯,使山河破碎,人民遭殃,这样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因此,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面对五千余年的遗冢,给人以无限的怀念和追思,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再看鹿原坡的地形,靠山向阳,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是一个美好的仙居境地。更有许多名人前来凭吊,泼墨挥毫。屋内外墙壁上留下不杇的杰作篇章。我读着那些诗联,遥望南天,触景生情,感慨良多。写诗以赞:始祖神龙功显赫,开天辟地换新篇。君尝百草人称颂,星落三湘史记传。绘画蓝图谋福祉,振兴文化造笙弦。于今祭祀怀英烈,志继先贤永向前。后载《天岳诗词》年第17期刊物上。
我以前是从一个不懂事的懵懂幼娃,在祖国的怀抱里打滚,吸吮着大地的清泉,在父母亲的养育下,一步步成长。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逢年过节常看到祖父拿着香火、肉食祭品向堂屋家神前跪拜。我问祖父这是干什么,他说敬拜祖先。祖先是谁呢?我不清楚。后来读初中时,历史课本里讲到了炎黄子孙,我才知道上古时期有个炎皇神龙氏,是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我爷爷敬的是近代我本姓氏渤海堂上的祖先。总的说来,远的也好,近的也吧,于今都已经是一个符号了,关键的是我们如何来继承发展前人的事业,踏着祖先的脚印,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向前迈进、跨越,才不愧对祖先。哪怕前面有重重的高山,滔滔的大海,更需要人们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面向世界,开创未来。我相信炎帝的神灵会看着他的子子孙孙,如何攀向更高的征途奋勇飞奔,播种文明,建设美好的华夏未来。让明天更加灿烂辉煌。炎帝令会含笑于九泉矣。又感吟律诗一首以纪念:驱车结伴谒炎陵,满目文章绚彩云。治病救人尝百草,开山种地率千军。谋猷基业兴文化,创立农耕盖世勋。奉献毕生垂典范,长瞻鼻祖励来君。载常德散文家协会《文友微刊》年5月8日
新疆喀纳斯印象
年9月,我们一家四人参观了新疆喀纳斯、白哈巴、禾木村三个图瓦人聚居之地。虽然通过建设,打造成了旅游景区,但原始森态依然未变,这方净土,真是太神奇、太优美了。特别是深秋时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色,叶连着叶,风吹叶动,层林尽染,十分壮观。
4日下午飞抵喀纳斯客浏机场,租车11点到贾登峪,原计划就近先看喀纳斯村,同司机聊天中,他提议先去禾木村,50多公里,最近建成通车,当天可回喀纳斯村,时间安排紧凑些。于是第二天6点突奔禾木村,司机是禾木村人,约好到他家中餐。
禾木村是乡政府驻地,有学校,卫生院,都是木屋。该村多人,其中图瓦人占多。位于中国西部最北,坐落山坳里,形似盆地,森林茂密,牛羊成群。我们向河对面山上走去,路上看到不少游客,一问是头天赶到禾木村住宿的。登上山头,举目四望,禾木村美景尽收眼底,像一幅幅油画,美妙至极。山下一幢幢低矮的小木屋,错落有致,真乃如诗如画。山上向阳的一面绿草如茵,牛羊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息,小犊子相互追逐,嬉戏,无人看管。靠阴的一面,全部是古树参天,是鸟兽栖息之所。我和儿子举起相机拍摄不停。回转到山脚下,欣赏禾木河,哗哗流水,清澈见底。原建有一座木桥,被大水冲断,侧边建一座水泥桥,河两边全是耐寒的西北利亚松杉树。我们跳到河中一块大石上拍照,十分惬意。走访居民住地,木屋结构精致,这里有的是木材,将树木两边削平,堆叠成墙,屋脊到屋檐坡度较陡,利于排水。这里因温差太大,种不了农作物,靠吃牛羊为生。每年10月开始下雪,到次年5月溶雪,积雪2米多厚,这时段人与世隔绝,整个村庄静如天籁。
司机家中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中餐,一钵牛肉3斤多,一碗野菜,一碗蛋,一碗冷水鱼。边吃边聊。据他们说:是当年成吉思汗军队在此经过时留下的一部分人发展起来的。擅长骑射打猎、古乐器,失传了的琵琶在这里发现。
下午2点,司机送我们回贾登峪,途中正铺柏油路,等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新疆日照比南方长2个多小时,于是租车到区间换乘中心,再租私人吉普车抄近路去白哈巴村。其实是一片草原,路是车子辗出来的,坑坑洼洼,颠簸得吓人。感吟诗一首:涉水飞坑倒欲斜,车抄近路白哈巴。高低起伏人颠簸,险象环生眼冒花。到达时已近黄昏。白哈巴村是西北部第一村,也是太阳在地球上最后下山的地段。据载,80年代林业部门派两个护林员到喀纳斯村考察,发现有人,才引起国家重视,20世纪开发旅游。我们住萨克族木屋,每人收费元,房内陈设简单,主家住房挂有兽皮约干张,捕兽工具,床被等。这里民风淳朴,没有偷盗现象,过着自由自在纯天然性的生活。
6日清晨,司机把我们送到中哈边界大峡谷,山底下是冰川,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国的分界线。建有边防边境管理处,因忘记办边防证,未去看国界碑牌。接着登观鱼亭。我们步行上山,沿路是牧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中药材,应有尽有。走向山顶,踏上亭子,俯瞰四周,群山环抱,绿林掩映,喀纳斯湖,碧绿一片,真令人赏心悦目。原定司机接我们下山的,因他赶生意失约,只好步行回哈纳斯。下午走江边栈道看喀纳斯湖,羊背石,吐鲁克崖画。喀纳斯湖水怪之谜多年来未解。游人乘船突然看到湖中巨浪冲天,须臾消失无踪。当地管理员装大网抓捕,第二天网不见了,最后在上游多米的地方找到,并破了一个洞。近年来,通过仪器探测,发现有大量鱼群,进一步探明是一只巨型哲罗鲑。靠吃鱼为生。
是晚住喀纳斯老村,隔江建了新村,老村有公安派出所,区间换乘中心,宾馆等。除哈纳斯湖外,沿河下游还有许多景点,如鸭泽湖,呈长形蝶状,湖面约1.3平方公里,湖泊似镜,野鸭成群,大雁栖息游弋。绿草环绕,宁静秀美。北面2公里有成吉思汗的点将台;神仙湾又称变色湖,随季节天气变化而变换颜色;月亮湾是嵌在喀纳斯湖的一颗明珠,形如一湾明月。河床由几个反S状弯河组成的半牙河湾,水平如镜,小沙滩酷似脚印,据说是西海龙王收复河怪时所留下的脚印。又说是后羿追嫦娥的脚印。另说是成吉思汗军队经过踏下的脚印;卧龙湾,传说天宫有一颗如意宝珠落到了人间几万年了,得此珠能使人永生,且事事如意。有一条年轻的龙梦到宝珠在喀纳斯湖中,于是溜出天宫来此寻宝,因沉醉于喀纳斯秀丽的风景,谁料顷刻冰封雪冻,小龙被冻僵,泪水脱眶而出,渐渐神志模糊把身体留在了卧龙湾,灵魂像一股清风升到天空中去了。小龙的身体就此化成一块龙型的浅滩。
沿栈道继续往下是余年的古白桦林和新老两桥。我站在桥上,望着清清的河水往下奔流,思绪万千,这里真的是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有诗为赞:人间净土显珍稀,喀纳斯村贵特奇。远隔嚣尘幽静丽,回归大地自然怡。
安居乐地牛羊牧,
原始森林虎兔追。
世外桃源多胜景,
白哈巴里美如诗。
注:白哈巴是新疆西北部第一村。
载《艺术荟萃》年10月14日
海南见闻
我曾有过两次海南之行,然而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令我震撼。
第一次赴海南岛是因袁隆平教授发明了杂交水稻,年中央号召全国各地赴海南制种,要求年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平江县赴海南制种大队指挥部驻扎在乐东县利国镇。南江区80名制种人员住在乐东县茅坡大队,是黎族人聚居之地。我们先遣队于年11月初就出发了,大部队迟一个多月才来。到达时,他们早已为我们盖了一栋泥糊木架茅房,还准备了三桌欢迎酒席,用长条形桌摆放的,他们喜喝酒,用饭碗盛满甘蔗酿的白酒,几个菜,举杯相敬,甚为热情。
当地农民生活比我家贫困山区还要窘困,住的全是树木搭建的茅屋,衣着褴褛,饥不果腹,实在令人寒酸。
这里是山区,他们习惯于妇女种地,男人上山伐木,捕猎,拉牛车运输。女人常穿直筒裙,中老年妇女脸上都有绿色的刺划痕迹。据说是解放前,汉族人对稍有姿色的女人采取强行占有,因而以毁容来躲避汉人的骚扰侵害。黎族人民之所以住在这山区,就是被汉族人所逼,他们至今还遗有生吃土狗、蝗虫、青蛙及男女常到甘蔗地里撒屎屙尿的陋习。可见他们过去是过着非人的古老原始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ncaibanjia.com/fjcf/11047.html